滴滴金:鴨子浮游 各取所需

巨大塑料鴨子浮游維港。有市民欣喜,曰:「此乃兒時伴我洗澡之物。」為何孩子洗澡需橡膠鴨子相伴?或取代不能濕水的洋娃娃吧。孩子緊抱洋娃娃,乃父母緊抱自己的心理投射、安全感的泉源,因此,洗澡時亦需取代之物,可以濕水且能浮在水面的橡膠鴨子便大派用場。

亦有謂此物專為男孩而設。男孩對那話兒好奇,屬人之常情,但在洗澡時不自禁視之為玩具,不甚雅觀。聰明家長便弄來橡皮鴨,溫馨地說:「囝囝,玩這個,別玩那個。」為吸引孩子,更選擇鮮艷黃色,圓圓胖胖外形,再加一按就吱吱作響或噴水等裝置。

未試過橡皮鴨伴浴者,不會因觀看維港的塑料鴨而帶來兒時回憶,但至少有點感嘆:「嘩!」「搞邊科?」「誰搞宣傳?」停下來看個究竟,或把奇觀拍下。若藝術是作者與受眾的溝通,這塑料鴨子毫無疑問是一件藝術品。

作者的訊息可能是:「喂,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乃幾乎百分之百成功傳達,至於受眾看見甚麼,之後想甚麼,悉隨尊便,空間無限。或正是藝術的龐大威力所在。

鴨子亦有負面聯想,「坐以待斃的鴨子」便是一例。乃指遊樂場供射擊遊戲作靶用的鴨子模型,寓意被動,大難當前仍不知進取。「跛腳鴨」乃另一港人熟知的鴨子聯想。上綱上線者,大可以維港塑料鴨大做文章,勸港人勿再沉迷低檔次政治爭拗,淪為「坐以待斃的跛腳鴨」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