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排行榜,香港升兩級,在全球一百四十四個經濟體中排第九位,這是過去四年來的最好成績。然而,相對於老對手新加坡穩居全球第二位,香港排名上升不足為喜。
香港與新加坡一直有「瑜亮情結」。兩地有許多共同點,都是地方狹小、資源匱乏,都曾是英國殖民地,都是亞洲四小龍,而且都是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等。不同之處在於,新加坡並沒有龐大的經濟腹地,而香港背靠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蓬勃的中國大陸,有中央政府傾力支持,有十三億人民的大市場,可謂盡得「近水樓台」之利。香港的客觀環境和條件比新加坡優勝,按說競爭力理應更勝一籌,但事實恰恰相反,在近年關乎經濟競爭力、居住環境、教育水平以至空氣指數的各種國際排名中,新加坡均將香港遠遠拋在後面,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遺憾的是,港府沒有反思香港為何在雙城競爭中一敗再敗,反而沾沾自喜,指香港整體競爭力排名雖然落後於新加坡,但基建發展及金融市場發展兩個指標位列全球首位,均比新加坡好。其實,一俊不能遮百醜,香港只是在兩項指標佔優,意味着在其他領域都落後於人,真不知喜從何來。
不能不指出的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兩項長處,恰恰也是香港的短處。金融業一枝獨秀,凸顯本港產業結構單調,經濟轉型喊了許多年,至今未有寸進。所謂四大支柱產業,另外三項都在萎縮之中。以旅遊業為例,最近港人開始抱怨內地旅客太多,要求檢討以至擱置「個人遊」政策,以致內地不得不宣布暫停六個城市非本地戶籍居民來港個人遊,這無異為淵驅魚。君不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剛剛到訪北京,欲拓展兩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此行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爭取中方同意讓新加坡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離岸市場。新加坡顯然是見縫插針,挖香港「牆腳」而來。
香港的優勢行業面對新加坡、上海等周邊城市的競爭,岌岌可危,而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創新能力不濟。在今次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創新能力居全球第二十六位,高等教育居第二十二位,而大學生佔人口比例排五十三位,更是遠遠落後於其他成熟經濟體。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決定一個經濟體的未來,正如報告明確警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制於科學家及工程師嚴重不足,後勁乏力。
一個城市的前途,取決於可持續發展能力。當新加坡等地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之際,香港卻愈來愈政治化、情緒化、反智化,整天吵吵鬧鬧,陷入政治爭拗的泥潭難以自拔。實際上,回歸後香港只能靠食老本過日子,根本沒有持續發展可言,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