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前景不妙 政治爭拗添憂

外圍環境轉差,出口跌幅擴大,導致本港經濟持續放緩,繼第一季錄得似有若無的低增長後,第二季表現依然疲弱不堪;而另一方面,通脹率則依然居高不下,「滯脹」陰影揮之不去。面臨這種嚴峻的形勢,港府在調低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的同時,不得不調高全年通脹預測。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僅增長百分之一點一,與第一季修訂後的百分之零點七增幅相差甚微;經季節性調整後的按季比較,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零點六,第二季則微跌百分之零點一。而通脹方面,第二季基本消費物價指數由第一季的百分之五點九降至百分之五點一,顯示通脹回落緩慢。

本港經濟持續放緩,完全是意料中事。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指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自五月起再度惡化,加上美國經濟復甦勢頭放緩,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氣氛,香港的貨物出口連續兩季下跌,是拖累整體經濟表現的主要因素。考慮到今年上半年經濟按年增長率僅百分之零點九,加上外圍環境惡劣,預計本港經濟將進一步放緩,港府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百分之一至三下調到百分之一至二;另外,鑑於通脹回落速度較預期慢,全年整體和基本通脹率由原來預測的百分之三點五和百分之四,上調至百分之三點七和百分之四點三。

屋漏偏逢連夜雨,低增長遇高通脹,民生固然百上加斤,經濟前景更是岌岌可危,即使港府以派糖暫時紓解民困,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事實上,目前的經濟環境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歐債危機揮之不去,美國經濟疲不能興,加上中國經濟增長無以為繼,七月份出口僅增長百分之一,遠低於預期,顯示情況不妙,預料八月份出口可能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香港是細小的經濟體,過去長期依賴美國,近年則依靠中國帶動,如今美國和中國兩部引擎相繼出事,香港面臨內憂外患,前景可想而知。

更令人擔心的是,今年是美國大選年,華府基於政治需要,隨時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這是否有助刺激經濟尚是未知之數,但必定會進一步刺激通脹,香港首當其衝,避無可避,一旦陷入滯脹困境,既要面臨經濟衰退,又要承受通脹之苦,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面對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港府本應未雨綢繆,及早應對,可惜梁振英新班子上場後備受圍攻,整天忙於為負面新聞「撲火」,幾乎沒有片刻安寧,根本沒有時間做實事。回歸以來,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整天吵吵鬧鬧,爭拗不休,以致經濟停滯,民生凋敝,不要說競爭力已被主要對手新加坡逐漸拋離,長此以往,勢必被邊緣化,連金融中心地位也難保。香港何去何從,值得七百萬市民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