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三項條件」的反面教員

王光亞代表朝廷明確提出了選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這可謂是一個「進步」。過去中央為香港選兩位三屆特首時,從來沒有宣示過具體條件,因此,香港人「不知北京怎麼搞的」,就選定了董建華、曾蔭權當特首。選第一屆特首時,香港人在電視中看到江主席「眾裏尋他千百度」,在近百名香港「富貴人中」大步走到前排靠邊位置,率先和董建華握手,於是乎,大局底定,輿情紛紛評論「就是他了」!然後,又紛紛「各自解讀」為甚麼中南海看中董建華,他有甚麼令中南海「心儀」的「條件」?大家都在為北京「想」條件、「猜」條件,直到董建華果然「榮登大寶」了,北京也沒有透露選董當特首是基於甚麼「條件」。

過了幾年,董建華不行,胡主席忽然把他和一眾高官叫到澳門,又是一字排開,胡站在他們對面,像老師訓學生似的,要他們「查找不足」,香港輿情又紛紛議論,董建華危矣,朝廷要換人了。然而,這一切仍然是「港人自講」,朝廷要選甚麼人當特首,有哪些「條件」,仍是「秘而不宣」。結果還是香港人為朝廷揀蟀「想」條件、「猜」條件。等到曾蔭權「入承大統」了,香港輿情又「各自解讀」朝廷為甚麼「看上」了曾蔭權。這之後,朝廷當然還是不作解釋、不談「條件」,香江各界對朝廷選甚麼人當特首還是矇查查。

朝廷其實也是矇查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回歸十幾年,甚麼人能當好特首,需要甚麼條件,中南海也無定見,也在「摸着石頭過河」。到了今天,要為香港選第三位特首了,似乎摸出一些眉目了,定出了愛國愛港、有很高的管治能力、在民眾中有較高的認受性三項條件。這些「眉目」和「條件」是由慘痛教訓換來的。「愛國愛港」用之於「港英舊臣」當特首真是可圈可點,北京是為此吃過虧的,很高的管治能力和較高的認受性更是在曾政府那裏找到了反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