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內地早已放風短期「放水」,故人民銀行周日宣布「定向降準」屬意料之內,惟市場原預期釋放資金約四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實際竟達七千億元。這反是利淡信號,意味「缺水」超想像,需要央行額外注資,凸顯去槓桿不易,人民幣或愈趨貶值。
為何要去槓桿?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經濟總量近十二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動力主要來自借貸及進取的商業策略。過去廿年,經濟總量增十二倍,金融槓桿更飆四十倍,使總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由十年前的一點六倍,飆至逾三倍。隨着經濟總量愈大,若不改變增長模式,槓桿就愈要幾何級數倍增才能維持榮景,屆不可持續的地步。
中國債務水漲船高,原因在於○八年金融海嘯後,推出了四萬億元救市計劃,衍生了「影子銀行」,為企業提供「地下貸款」。有分析估計,到了二○年,不良貸款恐達四千七百億美元的新紀錄,最終拖累銀行。曾有分析指出,「影子銀行」規模或達二十萬億美元,但難以求證,只知道一旦爆煲將是骨牌效應,恐強過○七年美國次按風暴。
故此,內地須實行去槓桿、打擊「地下貸款」。企業借貸要回歸至傳統銀行,為應對需求,銀行需倚賴自有的存款作出放貸。數據顯示,銀行貸存比率由一五年六月的六成半,升至今年三月底的七成一,意味新增存款不能緊追貸款增長;去年內地新增貸款為新增存款的百分百,今年首五個月就升至一點零四倍,即銀行已不能靠自身存款維持貸款增長。
就是這樣,人行需要「降準」來支援銀行保持貸存比率健康,不是為催谷經濟。今年四月,「降準」是幫助銀行償還之前向央行所借的貸款;六月初更將抵押品的適用範圍擴至較低級別資產。這均表明銀行要靠央行「泵水」來實行去槓桿,亦印證坊間「撲水」難。
事實上,內地五月社會融資規模僅七千六百億元,創二十二個月新低,並遠低於預期的一萬三千億元,反映「地下貸款」融資劇烈收縮,企業貸款需求急降,實體經濟有放緩趨勢。企業貸款需求劇減可以是貸款機構怕違約使融資難,亦可以是企業找不到擴展業務機遇,如今人行「放水」超預期,恐意味貸款一方怕變「爛帳」居多,絕非好消息。
投資者要注意的是,既然過往內地經濟增長靠信貸力撐,如今已呈現「惡性循環」,即信貸增長偏低打擊市場「胃口」,需求減少造成信貸增長再減慢,繼而拖累經濟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