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命令頻發 國策朝令夕改

美國總統拜登入主白宮不足兩星期,卻簽署了數十條行政命令,推翻特朗普的多項政策,包括停止撥款興建美國、墨西哥邊境圍牆,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以及廢除針對部分回教國家的旅遊禁令等,不一而足。

總統在橢圓形辦公室大筆一揮,就把一系列國家大政方針推倒重來,而不是走正常立法程序,自然引發在野黨強烈不滿。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批評,拜登自己就曾在去年10月說過,除非你是獨裁者,否則不能通過行政進行立法,但總統現在做的,卻恰恰是這麼一回事。

有自由派媒體為拜登辯護,強調拜登當時只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單憑行政命令立法並不合憲,例如簽署行政命令大幅增加大型企業的稅率,便「只有獨裁者才會這樣做」,然而不管媒體如何為拜登緩頰,後者一直吹噓自己有建立跨黨派共識的超強能力,如今卻難免面對「貨不對辦」的質疑。

制衡總統 淪為空談

這就難怪連之前一直力挺拜登的《紐約時報》,也發表題為「放緩行政動作」的社論,呼籲對方放慢簽署行政命令的動作。然而文章也承認,面對政黨惡鬥愈來愈兩極化、民主黨在參議院只有微弱優勢的情況下,拜登除了藉行政命令強渡關山,根本別無選擇。至於該社論沒有提到的是:拜登很有機會只當一任總統就「讓賢」,最忌諱被後世人蓋棺論定「一事無成」,「放慢動作」顯然不在其考慮之列。

美式民主走到特朗普執政的4年,百病叢生,問題多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制度對總統的「制衡」,其實只是建基於行之經年形成的「慣例」,又或者總統個人的「素養」,一旦遇到像特朗普這樣有權用盡,甚至為了個人便利不惜鑽盡制度空子的人,所謂「制衡」只能淪為空話。據統計,特氏4年任期共簽署了220條行政命令,逼近奧巴馬和小布殊8年任期的276條和291條水平,在這方面,拜登可以說是「承襲前人傳統」而已。很多人批評執政者長期在位,容易產生「獨裁」,但像「美式民主」那樣,每4年或8年來一次政策「髮夾彎」,對國家而言又是否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