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買美國貨 說時容易做時難

美國總統拜登甫上場不久,即推翻多項特朗普時期的政策,唯獨在一個議題上出現了罕見的「特規拜隨」。拜登日前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宣布推出規模達4,000億美元的「買美國貨」計劃,目的是提高聯邦政府向美國製造商的採購。

事實上,「僱美國人,買美國貨」不僅是特朗普於2016年大選時的口號,更是美國這幾十年來的一項「愛國傳統」。羅斯福政府於1933年推出《購買美國貨法令》,在數十年執行的過程中,適用範圍愈來愈大,到了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適用於與大眾運輸相關的採購;進入本世紀以來,聯邦政府每年採購的金額達6,000億美元,其中非美國製造的比率,只有約5%。

也就是說,就聯邦政府的層面而言,可以買國貨的地方都已買了國貨,其餘5%獲豁免的,要麼是美國自己製造不了,要麼是「美國製造」價格高得離譜,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當然,這並不代表拜登在政府增加採購美國貨上沒有着力空間,包括增加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組裝過程中的「美國比例」(按現時規定須達60%)。問題是,這些小修小補,可以做的歷任政府早已做了。

空喊口號 無濟於事

政客們喊「買美國貨」口號喊了這麼多年,足以反證買美國貨其實違反市場定律,而必須提升到愛國甚至「國家安全」的層次。更何況,最新行政命令僅適用於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仍可自行其是,更別說一般消費者了。對於一般美國人來說,當「愛國」只是喊口號、參加集會又或者是到投票站投票,當然無所謂,但涉及到自己的錢,還是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外國貨。這幾年華府一再強調要將產業鏈留在本土,惟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到中國設立大型廠房,就足以說明一切。

很明顯,拜登的「買美國貨」行政命令,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卻引發美國盟友的憂慮,擔心華府大幅增加政府投資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之際,別國公司將被排除在政府採購市場之外,拜登會否推行跟特朗普一樣、只是披上「和顏悅色」外衣的保護主義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