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除了考驗各地政府的應變能力,亦考驗歐盟的團結。歐盟成員國財長日前同意發放五千四百億歐元的一攬子救助計劃,以防範歐盟進入空前衰退。然而,在團結的表面下,長久以來的南北分歧,在今次疫情衝擊下再次被擺上枱面,特別是疫情最嚴重、經濟表現亦最差的意大利跟「富親戚」德國之間的猜忌日深,甚至威脅着歐盟的存續問題。
上述救助計劃通過歐元區的救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提供高達二千四百億歐元的信貸額度。歐洲穩定機制是在歐債危機後建立起來的永久機制,主要任務是為歐盟成員國提供金融救助,但受助國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國主張沿用舊制應對新冠肺炎危機;意大利等國則認為疫情不是哪個國家的錯,不應在這種時候談條件。
事實上,撇開實際上的疫情嚴重程度不說,歐洲各國綜合實力大不相同,應對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的能力亦有高下之別。德國等富裕的北部國家迅速推出保障工人就業和企業經營的措施;意大利、希臘等南部國家卻只能採取溫和的措施,可以預料,「北富南貧」的既有格局,在疫情過後將進一步拉大。
意大利等國主張應由歐元區發行「新冠債券」,共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並共同擔保債務,意大利、西班牙等六國日前致函歐洲理事會主席,呼籲成立新冠債券,並強調此一新工具所產生的資金,可為各國醫療保健方面的投資提供資金。惟德國總理默克爾已表明拒絕有關建議,強調對相關倡議仍然沒有「政治共識」,但這顯然只是場面話,實情是意大利、西班牙等融資成本較高的國家,可透過新冠債券以較低成本融資,反觀德國、荷蘭等,負擔的利率將比本國的債券還高,也實在很難說服選民。
不管怎麼說,德、荷等國在疫情初期對意大利的求援反應冷淡,已激起意國民眾的反感。一項調查顯示,七成意國受訪者認為德國扼殺意大利的經濟,意國總理孔特甚至把話挑明:若歐盟未能處理好疫情挑戰,將失去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