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的終會走。經過短短不足三年任期,英國首相文翠珊黯然宣布下台,為無法帶領國家順利脫歐負責,對於倉皇辭廟、灰頭土臉的文氏來說,或許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她若順利撐到下月七日,任期將較白高敦長,避免成為近五十年來最「短命」的首相,好歹算是一個小小的「精神勝利」。
對於文翠珊的請辭,外界早有心理準備。事實上,她連黨內對於脫歐的安排也未能達成共識,以致其方案先後三次在國會闖關失敗,其中一次是以二百三十票的差距被否決,成為英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執政黨在國會遭到的最大挫敗。到最後甚至慌不擇路,向在野工黨領袖郝爾彬伸出橄欖枝,結果無功而還之餘,反倒令所餘無幾的管治威信一鋪清袋。
文翠珊之敗,固然有自身的因素,特別是二○一七年提前舉行大選,以圖加強保守黨的認受性,新政府代表英國跟歐盟談判時能更有底氣,可惜事與願違。保守黨在該次大選中失去半數議席優勢,被迫組成少數政府,令任何脫歐方案均難以取得多數支持。如今最大的問題在於,歐盟方一再讓步,將脫歐「死線」延至今年十月底,但對於英國人遲遲未有「分手方案」,愈來愈感到不耐煩。歐盟高層一再揚言,正為英國「硬脫歐」做好準備,也就是說,英國今次迎來的將是一次真的「死線」。
目前英國的政治態勢是,保守黨和工黨愈來愈失民心,反而由疑歐派頭面人物法拉杰新成立的「脫歐黨」行情看漲,在即將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意支持率領先保守黨和工黨,可以預料,在「硬脫歐」派當道的情況下,換誰接任閣揆都很難達成新協議。
目前被視為下任首相大熱門的前外相約翰遜,本來就是脫歐派大將,行事作風大開大闔,素有「英國特朗普」之稱, 會否順水推舟推動「硬脫歐」,值得觀察。正如《華盛頓郵報》一篇評論文章指出,與其說今次是文翠珊個人的失敗,倒不如說是整個英國政治制度失能,各方堅持己見無任何妥協空間,最後只能眼睜睜看着國家走向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