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局勢持續緊張,動盪騷亂在各大城市蔓延。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顏色革命,德黑蘭當局能否步調一致,形成統一的決策,成為事態發展走向的關鍵點。
今次事件一開始是因物價高漲而引發的示威遊行,但隨着事件升級,伊朗各大政治勢力相繼介入,而美國、英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亦推波助瀾,渾水摸魚,使局勢進一步混亂複雜。在這敏感時刻,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權卻出現明顯內訌,一再坐失處理事件的良機。
據報道,伊朗領導層看來對震盪全國的反政府抗議活動發生的背後原因、示威者是甚麼人以及如何遏止動盪局面產生了分歧。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認為是「外國敵人使用包括金錢、武器、政治和情報機構在內的各種手段,為伊斯蘭共和國製造麻煩」,當務之急是採取強力措施恢復平靜,但是伊朗政府溫和派高級官員卻淡化外國勢力作用,認為應該在經濟上作出調整,而不是武力鎮壓。
最高層的分歧導致強力部門在處理示威時莫衷一是,無法採取果斷措施平亂,讓騷亂進一步蔓延,而此時美國、沙特等國亦上下其手,使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從各國過往爆發的顏色革命案例看,但凡能夠成功的,無不是高層內訌分裂,派系鬥爭激烈,雙方為了政爭中佔得先機,又引入外國力量,最後強力部門軟弱渙散,倒向騷亂民眾一邊。格魯吉亞如此,烏克蘭也一樣。
事實上,今次伊朗大規模騷亂是保守派與改革派的一次政治大博弈。保守派一開始利用民生困難問題,向改革派政府發難,但沒想到改革派利用群眾鬥群眾,動員溫和派的群眾上街,攻擊神權體制及革命衞隊,雙方利用支持者在街頭大打出手,衝擊政府,威逼當局表態。而站在前台處置事件的官員,或不明真相,或瞻前顧後,或添油加醋,使事態進一步惡化。
伊朗原本是中東最為強盛的地區大國,但經此一役之後,必然元氣大傷,尤其是政治體制必然受到衝擊,神權體系面臨嚴峻挑戰,這將嚴重影響其內政外交,甚至被迫中斷發展其難得的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