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發土地財

深圳的發展關鍵是怎樣克服一直以來的飛地格局和心態。

飛地是深圳式的移民社會,基本上是普通話文化,與本地和珠三角(包括港澳)的廣府話文化格格不入。語言文化背後是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對本地的歸屬感。部分市民由於屬外來人口,對本地的一山一水沒有集體回憶,並不珍惜;外來人口落籍也不多,其餘的大多數抱着暫住心態,目的只為在深圳賺錢,根還在北方老家。此所以很多人不願學廣府話,工作賺錢以外,有時間便往北方跑,對本地的歷史、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沒有興趣,也因此並不重視。

另一部分則是內地官商的好大喜功心態,滿心學美國。

二者結合起來,深圳便大肆建設,把整個特區鋪得滿滿,似乎愈是盡量開發,建樓起路,便愈是發達發展。二線之外,雖同屬一市,卻只是工廠生產,星散在鄉鎮農村,特區政府沒有興趣,也不將之看作城市的一部分。結果,一線二線兩個世界、兩種公民,而當一線特區內的土地利用殆盡,再沒地開發賺錢,便先動東莞、惠州的土地,但中央不給,無法之下便開始把二線特區的土地拿過來,全面開發。這樣的發展心態、方法,根本沒有考慮要留多少地以均衡調劑整個城市生態,也沒有考慮怎樣保留、保育深圳(或寶安)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社會文明、生態文明,賺錢壓倒一切。

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紀念,中央政府要求改革,但深圳怎樣改變發土地財的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