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護傾力救治馬尼拉慘案傷者,以及用優秀技術為同一病患施行心臟及肝臟移植,市民無不衷心感激。然而,衡量醫療體制優劣,不能以少數特殊病例下定論,而須審視體制普及水平──是否不論病患背景、因何染病受傷,皆獲同樣優質服務?
本港醫療體制的普及水平並不合格:癌症病人經歷辛苦且昂貴的化療電療,本來痊愈在望,卻不幸被發霉藥害死,且非偶爾一人,乃至少連續三人;女大學生患癌,但斷送其前途者非此惡疾,而是醫生錯誤注射。何解這些不幸例子的遭遇,跟上述優質例子有天淵之別?原因就是一個「錢」字而已。
沙士襲來,香港醫護面對自身安全威脅不畏縮,緊守崗位,表現優秀;他們的技能已臻世界前列,亦毫無疑問。但要求無米巧婦,掏盡缸中僅餘幾粒米,殺掉僅有一隻雞,煮一餐來示範廚藝還可,要她每天都煮可讓大眾吃飽的三餸一湯的家常菜,卻「糧」有未逮。
是故,醫管局為省雞毛蒜皮,便迫令體弱癌症病患服用奪命發霉劣藥。同一原因,醫護工作量長期遠超精神體力可承擔水平,有青年醫生因而精神無法集中,負責監督其工作的資深醫生又須兼顧多項工作,結果錯誤注射化療殺死病人。
香港公營醫療開支約及總產值百分之三,跟富裕程度相若的歐洲國家相比,只及人家開支三分之一。政府當前急務應是把公營醫療開支增至合理水平,但其即將推出的補貼市民購買私營醫療保險計劃,不但對此全無幫助,更製造已為醫療融資盡力假象,屬徹頭徹尾騙局。情節如何,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