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報報道,香港最新失業率是6.6%,超過24萬人失業,半失業的則超過13萬人,是16年來的高位,估計還未見頂,市場認為農曆新年過後,失業率升破7%的機會甚高。對於這個情況,特區政府是無動於衷,勞福局局長羅致光答覆本報訪問時說:「本港失業人口增至超過24萬,政府未有設立失業援助金,但已透過增加職位、放寬綜援申請門檻、降低在職家庭津貼基本工時要求,及增加『特別愛增值』計劃名額等措施,協助有需要的市民。」
羅局長堅持不會推出失業援助,但在此嚴峻的失業情況下,至今因失業而領取綜援的卻不足7,000人。由於綜援一向予人有標籤作用,這反映了不少失業打工仔寧願死頂,也不願意領取綜援。其實從來香港打工仔已經透過數據告訴大家,不會因為有綜援而養懶打工仔。數據顯示,經濟不景氣時,領取失業綜援人數會增加,但是經濟轉好,此數字就會立即下降。
面對現時新冠肺炎疫情,各國都有特別安排,協助有困難的企業和打工仔。筆者翻查不少與香港經濟同級的地方和國家,她們對企業和打工仔的安排,筆者認為新加坡和英國的做法,值得香港政府參考。
新加坡是按企業受疫情影響大小,而提供對企業不同層次的工資補貼,第一期補貼率由25%至75%,第二期則由10%至50%,嚴重受疫情影響的有旅遊業、航空業等,而運輸、演藝等屬次級,其他是最低資助。這個做法是按企業受疫情影響輕重而按比例給予支援,援助一定不會錯誤地提供予有盈利的企業,而且亦按疫情情況而延長援助,使企業和打工仔都安心。
至於英國,政府會提供適齡從業人士失業救濟金,而金額上限是全國平均工資。但接受失業救濟金者必須:一,接受政府安排工作;或二,接受培訓以加強當事人工作能量;或三,每天須到職業中心尋找工作。此安排目的是讓失業者有渠道讓他們在失業期間得到支援,但仍需裝備和準備自己找得工作。如果兩個政策能夠並用,是對症下藥,既協助因疫情受打擊的企業,同時亦讓打工仔安心。
現在打工仔、各行各業、政黨,甚至不少經濟同級的地方和國家,都有提供失業援助,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但香港特區政府防疫無能,對市民失信,政策失誤,管治無力,政府仍不利用時機在市民、打工仔和中小企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負責官員實在是尸位素餐,是石頭鑽不出血來,他們都應被問責減薪或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