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北上人潮

上周有逾萬人經深圳灣口岸離境,當中的香港居民近萬。深圳灣口岸連日來大打蛇餅,其中更有人扶老攜幼,不良於行、坐着輪椅的老人家亦要急着離開香港。這則新聞的背景,是近日深圳當局宣布,由本月5日起要求所有入境深圳人士,除必須提供無染疫證明書外,另須提供已預約檢疫酒店14天證明方可獲准入境,入境後還要另加經社區管理的隔離7天。有些傳媒把這個新規定叫做14+7。14+7的規定已逐漸向外擴散,東莞和珠海跟隨,近日北京也開始實施。

深圳灣口岸過去幾個月的入境人數每天不外一千幾百,為何突然出現北上人潮呢?傳統上香港與珠三角大灣區關係密切,佔了香港大半人口的祖籍是珠三角,不少人的家鄉還有上一代老人家,以及共同成長的兄弟姊妹和表親,每年春節回鄉度歲,家族親人聚首一堂既熱鬧,也順理成章,不少人還把子女也帶回去,交往多了,加強了原來的血緣關係,這些關係是脫離家族血緣紐帶的「新香港人」不能了解的。老一輩無論年紀多大,行動怎樣不便,都堅持回鄉過年。每年如是,也發展了下一代的鄉情,如果把更新一代也定期帶回鄉下,自然培育出珍惜血緣、重視尋根的第3代。

撇開因應疫情的種種限制和措施,一年一度的春節回鄉潮其實是香港歷史的組成部分,解放前不少香港的商人和勞工都是家在家鄉,隻身來港,把賺到的錢匯回鄉下,建屋買地,留待退休後生活,兒子到了一定年齡便接到香港,學技術就業或者跟上一代學做生意,重複上一代的謀生道路。1949年解放後,這股一年一度的春節回鄉潮並未中斷,不同的是回鄉的人流多帶了物資,好接濟環境匱乏的家鄉親人。現今50歲的一代相信都還記得小時候穿7、8件冬衣跟着父母回鄉探親,去時穿得像隻糉子,回程時把衣服盡量留下,以接濟鄉親。

今天回鄉潮所見,儘管還是扶老攜幼,但帶的行李少得多了,因為家鄉今非昔比,只要有錢甚麼都能買到。對逐漸富足的生活,家鄉親人多了一份自傲,對香港回來的親戚逐漸平等相待,大家當然會為家鄉的生活改善感到欣悅。一些所謂「本土」港人卻改變不了對這些鄉下的親戚歧視,看他們不順眼,覺得他們手頭多幾個錢便不可一世。歧視心理明顯是源於妒忌,看別人不起,反映了自己的心胸狹隘,不能平等待人。

一年一度的春節回鄉潮,加上學校因疫情關係提早放假,更有市民看見香港疫情凌厲無處逃躲,興起北上避疫之心,幾股趨勢匯集起來,才出現上周萬人北上的離港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