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首次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擺在「十四五」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這是5年規劃編制史上的首次。面對美國的「卡脖子」,中國如今是真的着急了。
由於中美抗衡,這個詞被籠罩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但實際上,內因才是根源。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近期的一番話道明了原委:「很多所謂的『卡脖子』技術其實也是『卡腦子』,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而這樣就導致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支撐力度不足。
其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科學技術並非不重視,被確立為「第一生產力」。隨着國力的提升,如今中國也不缺乏科研資金。論機構,有科技部、教育部,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都是部級單位,一應俱全。科技落後問題就擺在那裏,也並非不明白應該如何解決,但現實卻是解決不了。原因就在於,體制機制嚴重束縛了科學火力,導致科研領域的「內捲」,在天花板之下難以突破。
科學的要旨在於自由探索,而中國現行的體制下,從最初的科研項目申報開始,就採取申請書摘要預審淘汰制。許多大膽架設的原創性項目,被看作離經叛道,或者天馬行空,評審專家往往不看好,甚至無法理解,所以在預審階段就被淘汰。這種體制,永遠產生不了蓋茨、馬斯克這樣具有超前思維的科學家,類似的天才也無法獲得施展才華的平台。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也無奈慨嘆:「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即使有些項目通過了立項,管理部門習慣於劃設任務時間表,設定階段性目標,進行各種檢查、評估,這是一種工程管理的思維,並不適用於基礎研究。許多科學院忙着交總結、寫報告、匯報工作、應付檢查。更可笑的是,許多手握審查大權的人是「外行」,難以對科研進展作出準確判斷。官本位凌駕於科學家,項目牽頭人員缺乏裁量權和話語權,根本無法主導研究。
而考核機制,則長期陷入「唯論文」沉疴。大量粗製濫造的論文,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擠佔了科學資源,又敗壞了科研氛圍。名不見經傳的曲阜師範大學,在日前US News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其數學學科居然位居中國第一,超越北大、清華以及亞洲一眾名校,鬧出笑話。該大學為了打造政績,布置科研人員日常以寫論文為己任,結果用力過猛,不小心得了第一,自己都無顏承認。
另外一大頑疾,則是一哄而上,急功近利。比如,中央提出攻堅晶片的任務後,全國一窩蜂,各類廠家、院校掀起大躍進,甚至還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龍芯課題組」,種種光怪陸離,不一而足。到頭來,很可能又成爛尾。科學要自立自強,根本在於尊重科學規律,這本應是最簡單的,卻又是最難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