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技術自主

中國「北斗三號」最後一顆人造衞星上周發射成功,成為繼美國之後可提供覆蓋全球定位服務的國家。日後北斗導航將能為大數據提供支援,推動各種民間及商業模式的發展,創造群眾優質生活及經濟機遇。

當說到全球定位服務,下意識就會諗到「GPS」三個字母,亦即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其服務是由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所營運的。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政府出於軍事考慮,開發定位系統,主要為其導彈防衞網絡提供導航。

到一九八三年,大韓航空班機偏離航線而誤闖蘇聯領空,防空人員誤判為軍用偵察機而將其擊落,造成全機超過二百人罹難。有見及此,時任美國總統列根宣布開放「全球定位系統」予民間使用,尤以當時的航運業最能受惠。不過,對於中國來說,長期使用外國提供的定位服務,不免會對自身科技的發展帶來不確定因素。

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航天發展已聚焦至自主研發的導航系統,並分三個重要階段循序漸進。於二○○三年前後,有三顆人造衞星發射進入軌道組成「北斗一號」,當時已能為全中國提供精準的定位。到二○一二年,「北斗二號」成功由十六顆衞星建構完成,覆蓋範圍達到亞太的廣泛地區。至於上周所發射的衞星,則是填補之前所剩餘的間隙,達到全球全方位的多層覆蓋水平,亦宣告「北斗三號」最終落實完成。

「北斗三號」由三十顆人造衞星所組成,配合地面基站的建設,能為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及測速的服務。翻查資料顯示,民用定位的精準度能達到十公尺,授時則為十億分之一秒,而測速亦可達到每秒二十厘米。配合日後陸續興起的「5G」技術,將能實現眾多實時的導航應用,包括無人駕駛、智能物流及自動製造等。

官民多元發展科研

在內地,科研業界會經常說到一句話:「要做就要做到極致,要活就要活得自由」,故我們的科研人員多年以來,均潛心於解決過分依賴國外技術的困境。事實上,「北斗三號」比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更為精細,甚至在應用方面可說是領先數年。根據報道指出,若然裝配北斗的高精度系統,就能閉着眼睛將大部分車輛開到任何人的跟前。

對於祖國科研成就的進步,我們固然感到自豪及欣慰,但作為國人也不能過於自滿。相比航天科技領先半世紀的美國來說,中國還有一段頗長的道路需要奮鬥,而民間科學精神的培養還需多下苦功。看看來自南非的發明家馬斯克,在美國成立企業發展民營航天技術,亦於早前成功完成第一次載人的任務。美國優勝之處,是能鼓勵社會潛在的冒險精神,做到官民多元發展科研,此乃中國仍需努力的地方。

當然,「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只願祖國科研成就能夠繼續向前,民間積聚更多啟發意念,帶領我們大眾走向更高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