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中歐班列

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打擊,是各國鎖國封城,全球化的交通與物流系統都癱瘓了,結果是全球經濟的衰退。依靠全球化供應鏈的國家經濟都經歷整合斷裂帶來的破壞。

早日恢復經濟的國家,便在競爭對手癱瘓停產下似乎奪得了市場的先機。但決勝條件在於交通有否和能否連接。疫情鎖國,使眾多國家的空運、海運、陸運都停頓,誰能在這樣普遍停運的市場打開運輸與生產供應,便可得到利益。

在眾多國家中,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內地復產屬最早,而依靠着國內的鐵路系統,特別是一帶一路發展的基礎設施──中歐、中亞等國際貨運班列,在海空停運之際卻打造出一條條歐亞快運的路線。一方面把中國的產品運銷歐亞各地;另方面,增加由歐亞各地運來的食物、原材料等,帶動中國內地生產和貿易的復工,並建設起新的物流暢道。這是疫情帶給中國一帶一路發展的最大優勢,也不盡是陸路鐵路,而是海鐵聯運、公(路)鐵聯運,凸顯多式聯運物流模式的優越性。

中歐班列趁疫情而大肆擴張,由於機械化操作,人員零接觸便成唯一物流的選擇,而且運時短、運能大(卻可併箱結集)、成本較低,加以定制服務佳 (可為企業定制專列服務)、回程成數比重提高(勝於海運的單程運貨)等對海空運的替代性強。加以抗疫物資的大量急運,中歐班列在今年二月下旬開始恢復運作後,三四月運量突飛猛進。上半年開行超過三千六百班次,比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十六,即使防疫物資在今後會減少,在疫情期間開拓物流通道的效果將會使中歐、中亞班列的多式聯運保持強大的增長勢頭。在歐亞貨運中佔上更多的比重,也同時開拓更多新的貨流和貨源,開始改變歐美主宰的主要物流模式和流向。

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的新措施,包括國際郵政大量由班列承運,中班列開拓,立陶宛的通道替代波蘭通道,電商與汽車、訊息產品的專列和整合增加、蔬菜專列至俄羅斯、俄羅斯木材專列到長沙、新開班列至尼泊爾(經西藏日喀則再轉公路)、「鐵公鐵」(鐵路──公路──鐵路)的喀什至烏茲別克,以及大量沿海貨運由海路北上從山東、東北上中歐班列等等。各種制度、路線、管理方法、聯運模式的創新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推陳出新,運輸成本、時間都大比例地削減。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中歐、中亞班列推動的一帶一路貿易、生產、投資都會有大發展。香港實在可與東莞、廣州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