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危害健康,足以奪命,早已不是甚麼新聞。為了改善本港及珠三角地區的空氣質素,港府昨日刊憲進一步減低發電廠排放量。問題是,港府之志大矣,港府能力不足,減排承諾最終能否兌現,不能不令人懷疑。
港府就新一份減排技術備忘錄刊憲,把電力行業於二○二一年及以後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每年排放總量上限進一步收緊,與上一份備忘錄所載二○二○年電力行業排放總量上限比較,分別收緊百分之八、百分之三和百分之六。環保署表示,根據去年發表的《香港都市節能藍圖》訂下的目標,在二○二五年或之前本港能源強度水平將比○五年降低四成,兩間電力公司已準備興建新燃氣機組以作配合,而中電更計劃於未來大幅增加輸入核電,故預期二○二一年兩電用電需求將會下跌,排放總量亦能相應下調。
發電污染環境是長期困擾本港的老大難問題,目前在本港的能源組合中,煤電佔的比重最高,達五成四,天然氣及核能各佔兩成三。要達到收緊兩電排放量的目標,改變發電能源組合、增加使用潔淨能源就是必然選擇。然而羊毛出自羊身上,天然氣成本高昂,電費勢必大增,最終必然轉嫁到市民身上;而核電風險較高,尤其是經過日本「三一一」核災難後,更是令人望而生畏,可見增加核電比重爭議不少。
當然,如果港府真心誠意減排,市民為了重見藍天白雲,不介意付出金錢代價,可惜港府減排徒具姿勢。正如環保組織指出,港府提出的減排總量標準看似嚴格,實際上仍遠高於聯合國建議已發展地區的下限指標,而核電在開採及轉化的過程中,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否屬於潔淨能源也不無爭議。何況當局所有指標皆建基於去年推出的節能藍圖,惟未見其他措施配合,所謂的推廣環保陸路運輸、汽車使用清潔燃料等等,一直只聞樓梯響,如果說得出做不到,根本沒有意義。
事實上,歷屆政府都揚言要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但口惠而實不至,單是空氣質素指標已沿用二十多年,雖然迫於輿論壓力,港府於年前制訂新指標,並裝模作樣推出「香港清新空氣藍圖」等,可惜新指標不僅與國際標準相差甚遠,甚至比部分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如。從美國商會多年前已批評香港空氣惡劣,到澳洲政府警告旅港國人盡量少到室外;從有馬拉松選手懷疑因空氣惡劣致命,到死於呼吸道疾病的市民逐年增加,足證本港空氣污染持續惡化,當局治污誠意到底有多大,不問可知。
最可笑的是,港府過去一直將空氣污染問題歸咎於珠三角地區吹來的廢氣,但事實早就證明本地污染並不比外來污染少,港府一味諉過於人,只是想推卸責任。說到底,不論治污藍圖畫得多美,減排標準訂得多高,關鍵是能否落實,否則一切都是假大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