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成軟肋 競爭排名不停跌

港府發展創新科技坐而論道,加上整個社會政治化,內鬥內耗不休,導致香港競爭力江河日下。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排名由去年的第七位跌至第九位,原因就是創新能力成為軟肋,拖了後腿。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公布一次全球競爭力報告,權威性十足。在效率提升、創新與先進三大範疇十二個項目的評分中,香港有七項排名位於世界前十,其中基建表現最佳,連續七年排名世界第一,在商品市場效率、勞工市場效率等方面亦處於前列,可惜創新能力表現太糟糕,只能排全球第二十七位,加上教育也在走下坡,結果令競爭力排名下跌至第九位,與排名第二的老對手新加坡的距離進一步拉闊,亦被原先排在香港後面的瑞典及英國後來居上。

從區域來看,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競爭力發展態勢喜人,該地區參與排名的十五個經濟體中,大部分競爭力有所提升或維持水準,其中台灣由去年的第十五位上升至今年第十四位,中國內地則維持第二十八位,在新興經濟體中繼續一枝獨秀,只有香港斯人獨憔悴,排名不升反跌,與亞太區的蓬勃向上背道而馳,令人失望。

香港競爭力排名受創新能力不足影響而下挫,反映港府故步自封,與世界潮流脫節。這些年來,歷屆政府都強調重視創新能力,由董建華時代的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到曾蔭權時代的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政府的做大做闊,說的天花亂墜,奈何都是眼高手低,坐而論道。以八達通為例,多年前是全球最先進的電子支付系統,現在大大落伍;再看看鄰近的深圳,湧現出華為、騰訊、大疆無人機等一系列全球矚目的高科技企業,創新產業貢獻了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而香港連一家像樣的科技企業都找不到,令人汗顏。難為港府還自我感覺良好,有高官認為香港很有競爭力,真是不知今夕何夕。

事實上,類似的國際及國內競爭力排名榜不少,主辦機構雖然不同,共同點是香港排名每況愈下,而調查機構對香港的評價也大同小異,咸指出創新能力不足是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憂。對此,港府無能要負起主要責任,亦與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社會紛紛擾擾,無日安寧,香港早已由經濟之城淪為政治之城,由動感之都淪為動亂之都,政客唯恐天下不亂,立法會拉布成風,連一個並無政治意涵的創科局也足足拖了三年才成立,競爭力跌跌不休可謂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香港競爭力之所以還能維持世界前十名之列,主要是老底較厚,港英時代留下的城市基建、金融中心、商業環境等仍具有一定優勢,是所謂爛船還有三斤釘。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傳統優勢亦今非昔比,近年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港珠澳大橋甚至搞出「等埋香港」的笑話。當老底食光,香港還能剩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