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東北應走自己的路

東北三省的第二個急速發展機遇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靠近前蘇聯,方便技術協作,在中央政策支持下,以舉國之力發展該區域成為全國重工業重鎮,形成全國首批主要工業能力。但這些因素逐漸消失,而且那時重工業能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於豐富的天然資源,如當地的大慶油田和其他礦區,惟隨着開採資源減少,這方面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那時是東北地區發展的特殊時期,東北又回到因為天然環境局限而形成的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的歷史常態。要如何使該地區有適合良好的發展,不能只依靠其他地方的方式,必須結合當地特點尋找獨有的發展道路。例如提起黑龍江,不少人會聯想到大興安嶺森林。如何長久地保護好這片原始森林,是當地其中一個命運攸關的問題。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便聯合頒發《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旨在防止官員不顧生態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對破壞天然生態環境者實行終身責任制。

東北三省另一個特點是糧食生產。黑龍江自去年十月首次向俄羅斯出口豬肉,至今已出口八千七百多噸。如何能確保食物質量、優化行業標準、強化運輸系統以至對包括獸醫等技術人員加強培訓等,都是現代農畜業的必要發展條件。

當然,當地還有像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首的科研力量,提供科創轉化基礎。哈工大的機械人製造能力達到國際高標準,包括擁有一批重要的核心技術專利。不盲目跟循,是「振興東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