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揀特首德才兼備總落空

從古至今,朝廷用人都講德才兼備,紅朝亦然,對於香港回歸後的行政長官和一眾高官也不例外。只是紅朝對這個「行政特區」、英夷殖民統治逾百年的地方,又要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官員,怎麼要求德才兼備,有一個與內地官場不同的選人認知過程。德是甚麼?才應怎樣?不能完全和中共官員要求一樣也。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進入九七年回歸過渡期,九二年末代港督彭定康強推「三違反」政改之前,北京和倫敦曾認真考慮在回歸前一兩年設置「華人副港督」,作為未來首位行政長官的過渡人物。而這個「華人副港督」當然是從港英體制內產生的人物,但要北京認可。

那麼北京認可的德才標準是甚麼呢?根據鄧小平當年的說法,德的標準不高,只要擁護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有民族自尊心,不管信奉甚麼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甚至奴隸社會都無妨。才嘛,朝廷當時可說沒有考慮及標準,因為中共從沒搞過國際大都市的資本主義,也沒搞過從外國人手裏接下來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資訊中心,對這方面的管治才能如何,朝廷「矇查查」也,認為只要是港英政府體制的「精英」應該就OK。

然而,彭定康政改攪局攪亂檔,「華人副港督」告吹,朝廷自行挑選「愛國商人」董建華當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大致符合朝廷當時的用人標準:愛國——德沒有問題;商人——才也適合管治資本主義,而且「商人治港」一直是朝廷對資本主義的「初級認識」。

可惜,董建華之才讓朝廷失望,於是又想試試公務員治港。但德方面港英培養的公務員讓朝廷「中招」,滿口愛國的曾蔭權「身在漢營心在曹」,心術不正,而其「世界仔」之才又足以濟其偽、濟其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