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老齡化未雨綢繆

日本在一九五○年代,年輕人積極地往都會區發展,周邊的衞星城市,成為年輕人居住的首選,千葉縣就曾吸引大量年輕人入住,但現在卻成了「老人之都」,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竟高達百分之八十,這現象同樣也將在台灣發生。

世界衞生組織曾提出正常人口的結構,青壯與老年人相比為三比一。目前,台灣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人口結構早已呈現「倒金字塔」狀,如果要平衡,台灣恐怕還缺少八百萬名青壯人口。現鼓勵生育的政策無法起到積極作用,且推動起來也緩不濟急,因之台灣應該開放吸引大量的移民。

台灣現行雖有健保、勞保以及規劃中的長期照顧計劃,政府呼籲民眾從四十五歲起就要規劃老年生活,才可減少尋求長期醫療照顧的經濟負擔。

日本關於老人的長期照顧政策,比台灣早了二十年,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體力及精神比以往好很多,因此針對高齡者重新界定為七十五歲。

最近在台灣舉行了「全球人口老齡化之台日論壇」,有專家建議今後媒體應多提供醫療訊息,但落實到個人健康仍有一段距離,關鍵在於銀髮族照護產業普及化程度不足,縱使花錢也買不到服務,因此需要整合醫療、長期照顧產業等方面,來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趨勢。

台灣正發掘銀髮族產業,甚至房地產商的建築也以遠距離為號召,每個住戶均有系統與醫院或診所連接,以便照顧老人,看來未來經營發展的方向不能忽略老年族的對象。前總統李登輝現已九十三高齡,他也前來討論人口高齡化議題,呼籲應培植高齡產業。台灣媒體常用「銀髮族海嘯」來形容高齡化趨勢,甚至提升至「國安議題」,已是政府不可不面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