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問題把錯脈 資助尖子用錯藥

年輕人抗爭行動愈來愈激,以致成為佔領行動主力軍,令港府驚覺過去青年工作不力,埋下禍根。最近港府接連出招,並從調整教育政策入手,意欲亡羊補牢,可惜眼高手低的毛病不改,所謂提升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都是小打小鬧,聊勝於無,治標不治本。

教育局繼宣布檢討備受爭議的通識科,增加法治內容,又重新包裝所謂「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年初施政報告提出斥資三億五千萬元,每年資助一百名尖子生到海外著名大學讀書,每人每年資助額二十五萬元,清貧學生每年還可另獲二十萬元補助金。但計劃推出後反應不佳,特別是尖子生接受公帑資助卻毋須回港工作最受詬病。當局今次作出修訂,鼓勵尖子生修讀有助提升本港競爭力的專業,學成後至少回港工作兩年,或相當於獎學金資助的年期,若拒絕回港工作卻無足夠理據,當局可向其追討獎學金。

當局對新瓶舊酒的尖子生海外升學計劃寄予很高期望,揚言有兩個目標,一是為香港培養具環球視野、國際網絡的優秀人才,提升香港在全球化環境下的競爭力,同時給予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應該說,尖子生計劃的動機不錯,尤其是在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青年向上流動階梯斷裂的大背景下,有關計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計劃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實在令人懷疑。

眾所周知,當下青年對現實不滿,對未來失望,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會、家庭、教育等問題,最關鍵的是本港經濟結構單調,金融業一枝獨大,年輕人發展之路愈走愈窄,這從近年尖子生爭相擠入金融、醫科、法律等少數「神科」可見一斑。尖子生到海外修讀這些熱門專業,意義不大,若是選擇國際上熱門但在本港冷門的專業,理論上可以拓展本港產業基礎,實際上很可能面對回港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窘境,萬一他們無法一展所長而流向其他地區,尖子生計劃就等於為他人作嫁衣裳。近年不少本土科技人才被迫到英美等地謀求發展,亦有不少內地尖子生將香港當成跳板,證明這樣的擔心並非多餘。

再說,既然是尖子生,根本不愁出路,不愁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港府用銀彈資助少數精英海外升學,對大量考取大學入學資格卻只能望門興嘆的學生愛理不理,勢必惹來「只知錦上添花,拒絕雪中送炭」的批評,隨時弄巧成拙,無法改善青年問題,反而增加怨氣。

事實上,青年問題的最大癥結不是欠缺少數尖端人才,而是大量年輕人得不到全面發展的機會,失業率偏高,收入追不上通脹,住房問題更加突出,成家立業等壓力隨之而來。港府對這些棘手難題束手無策,只能在修訂通識科、資助尖子生等方面修修補補,根本是把錯脈,斷錯症,用錯藥,解決青年問題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