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上台以來,包括安倍本人在內,已有多位內閣成員公然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國家公安委員長古屋圭司昨又參拜靖國神社,並聲稱參拜「理所當然」,再次引起中國、南韓等二戰受害國強烈批評。
人們或許會問:面對二戰的罪惡,為甚麼德國從政府到民間作出了深刻反省,而日本卻在竭力美化侵略歷史?這或許需要了解日本人的民族特點和性格。在日本右翼心中,發動二戰的目的並不是侵略,而是締造東亞共榮圈,領導亞洲抵抗西方白人的入侵。二戰前,雖然中國仍是亞洲大國,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才稱得上是亞洲強國,日本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擔負起統領亞洲的光榮使命。正如《菊花與劍》一書總結,結果決定手段,只認成功與失敗的武士道精神,使日本人不惜一切代價建立東亞共榮圈。即使採取了踐踏他國人民生命的殘酷手段,按照日本右翼邏輯,依然是:我明明是拯救者,我何罪之有?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迅猛,強大的經濟基礎進一步激起日本的政治雄心。今天的日本愈來愈渴望成為正常國家,擺脫國際社會對戰敗國在軍事、外交方面的種種限制,修憲、派軍等做法正是日本政府不斷尋求突破的體現。實際上,要改變二戰後由《舊金山和約》所確定下的政治格局,日本真正的對手是美國。美國一方面當然不願意放棄日本作為其附庸,但另一方面又想借日本牽制中國,美國正在嘗試拿捏這個力度。包括目前的釣魚島衝突,不過是日本利用中國作為槓桿,與美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