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自由雖可貴 放任埋隱憂

現屆政府對自由市場的迷戀近乎迷信,沒有及時出手,理順市場發展運作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當這些社會問題嚴重影響民生,政府仍把問題拋給自由市場時,社會就進入一個漩渦,難免動盪!

個人遊政策,對香港經濟而言,是一支適時的強心針。根據政府兩年前的統計,個人遊創造的本地職位超過五萬個,對解決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帶來的高失業率作用至大。然而,隨着個人遊人數不斷上升,政府又完全是放任的態度,沒有規劃香港最適合接待各地旅客,包括來自內地個人遊旅客的總量,總之就是多多益善,尤其是維持每年增長,讓政府有成績可交,大家面上好看。

現時香港每年接待的旅客超過四千萬人,帶來上百億的經濟收益,也讓香港享受到充分就業的好處。不過,這四千多萬旅客也為香港的一些近於固定的經濟元素,例如土地樓房帶來很大的壓力。

在香港島和九龍地區,都可以見到許多新建成的三星旅館,這些新旅館,大多數是由舊式商住大廈改建而成,其目標市場很自然是訪港的內地個人遊遊客,但原有的租客,就被市場請離該大廈。可見個人遊市場不斷擴張的時候,所佔用,或正確的說是吸引的經濟資源也愈多,進而造成一種擠壓效應,把租金往上推。

適度有為 有助施政

個人遊旅客增多,其實也令到經濟規模增大,本質上是好事,可是當到達某一點之後,這種擴大就會對不同階層造成不同的影響。簡而言之,業主受惠於租金上升以及改建帶來的升值,而租客就要跟旅客競爭,而這種競爭,似是公平,但又是無奈,因為旅客一年之間去香港遊玩三幾天的消費模式,總不能跟香港市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本地生活相比。

如果政府高瞻遠矚,對香港的經濟有適度規劃,面對倍升的訪港旅客,應該早有規劃。事實上,在過去香港的管治歷史中,「規劃」是理直氣壯的行為,尤其是土地供應,這是政府的當然之責。政府按照人口的增長,改善居住環境的需要,不同經濟環節的需求,政府都會在土地以至人力資源的規劃予以配合。當香港的工業起飛,出口強勁時,政府對工業用地都是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如果當年就放手不管,叫廠家去收購住宅民房來改建廠房,那香港的歷史又是另一回事了!

基於種種歷史原因,香港政府不可能當一個大有為的政府,香港官員跟新加坡和內地政府不一樣。新加坡和內地政府,都是官員下海,引資招商,經濟民生一手包辦,所以有條件當一個大政府。反之,香港政府先天上就沒有這個條件,但不做大有為,也可以適度有為,以科學的方法、合理的態度平衡各方各界的利益為大原則,去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宏觀的規劃。例如增加各類用途的土地供應總量,輸入不同類型的人才等,這些宏觀規劃只要以理為據,並且盡量透明,那就可成為競爭的基礎。

關注民生 平衡利益

個人遊是內地和香港經濟融合的一個體現,融合是正確的大方向,內地香港兩蒙其利,但特區政府必須以敏捷的手段,去回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情況。始終有近三千萬內地人在香港自由流動,是前所未有的,這個因素一定要納入宏觀規劃之列。內地和香港經濟融合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範圍,政府在規劃時,都要一一納入考慮。至於考慮的大前提,融合即使未能令七百萬人雨露均沾,但也不要令到某一個階層的利益嚴重受損。生活,是政府關注民生的最基本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