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不開發 遠在海邊怎成事

遠在海邊,近在眼前,港府放着現成土地不開發,計劃大規模填海,惹來各方批評。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解釋,雖然本港大部分土地尚未發展,但由於郊野公園及濕地具保育價值,發展空間有限,填海是為了香港長遠利益,不能議而不決。她期望年中可以就填海選址訂出規則,再進行研究與諮詢。其實,這完全是誤導公眾。

事實上,市民並非一刀切反對填海造地,而是認為填海茲事體大,應慎之又慎,非到萬不得已,沒有必要填海。從當局公布的數據可知,本港已開發土地不足全港面積的四分之一,不僅遠低於新加坡的逾四成,亦未達到國際宜居城市約三成的平均開發率,可見本港在開發土地方面大有潛力可挖。而在未開發土地中,除了受保護的郊野公園及濕地,新界地區還有不少荒地可作土地儲備,舊區重建亦是一條出路,當局不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卻捨近求遠、捨易取難去填海,當然備受非議。

再說,當局的填海邏輯也是自相矛盾,既然郊野公園及濕地具保育價值不能開發,同樣道理,海洋亦具保育價值,香港海域更有中華白海豚等珍稀物種,為甚麼卻可以開發呢?更有人質疑,市民在居所僭建屬於非法,必須取締,填海其實就是一種海上僭建行為,為甚麼當局律人寬己,搞雙重標準呢?

撇開環保爭議不論,當局提供的二十五個填海地點大都不切實際,一來地處偏僻,不適合居住;二來成本高昂,費時失事;三來交通配套麻煩,興建學校、醫院等社區設施困難亦很大;四來嚴重破壞香港地貌,影響深遠,比如當局計劃在長洲南建造人工島,面積比長洲大六倍,簡直駭人聽聞。令人不解的是,當局明知大規模填海問題多多,爭議極大,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呢?

說到底,當局捨近求遠打填海的主意,無非投機取巧,擔心再引起收地糾紛。港府曾為發展高鐵而徵用菜園村土地,結果遭到村民及保育人士強烈反對,事件擾攘兩年之久,最終令當局付出沉重代價。菜園村徵地一役可謂港府的滑鐵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當局從此再沒有膽量去開發新界土地,尤其是可能會引起收地糾紛的土地,可見填海之議,無非是逃避策略。

敗軍之將,難以言勇。別看高官開口閉口皆是為香港長遠利益着想,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是掩蓋當局弱勢無能以及內心虛怯。林鄭月娥素有「好打得」之稱,連她也要做逃兵,實在是諷刺。事實上,推卸責任,迴避矛盾,碰到小小阻力就當逃兵,正是曾蔭權政府施政的最大特色,亦是其上台七年一事無成的重要原因。

不能不指出的是,開發新界土地固然阻力重重,填海造地更是爭議多多,填海大計最終很可能淪為雷大雨小,甚至無疾而終。再過不到半年,夕陽政府就要下台,如何增加土地供應,這個燙手山芋始終還是要留給下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