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公營勝於私營

房屋、醫療、教育應該是香港政府社會政策的基礎。這三大問題不解決,香港社會難以穩定,經濟發展也難有足夠的支持。

回歸前,港英政府還願意在香港建設出世界一級的房屋、醫療、教育,公帑支出奇高。很可惜,回歸後說是「港人治港」,實質是商人治港,且這些商人心態是珠三角剝削民工的商人心態。他們竟以削減房屋、醫療、教育的政府支出為施政目的,無視社會需求,無視這三大基礎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也無視特區政府的財政盈餘與儲備不停累積增加。

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論,把醫療和教育當作與其他工業一樣以市場為主,私營利潤為主,否定醫療與教育的公益性。特區政府竟然不知中央政府近年總結改革經驗時已否定教育、醫療為產業,確認兩者的公益性質。政府拚命推銷醫療保險,把醫療金融化,卻不知道美國醫療保險嚴重缺失,也不知道中央政府錯在倣效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最終改弦易轍。

房屋、醫療、教育的開支屬社會必然開支,若政府支出減少,私人支出增加,由於還要加上私營機構的利潤,故實際上若私營比重增加,香港市民的支出便倍增,其中便形成市民的收支向私營機構的老闆轉移。公營機構的效益,一是規模效益的遞增;二是減少了老闆們的利潤,保障從業員的收入、生活和專業尊嚴,資金運用效率上升,也使專業人士更好地發揮他們專業知識的能力;三是政府考慮長期的社會效益,不會殺雞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