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五失政府惹民憤

曾蔭權政府的施政水平每下愈況,慘不忍睹,連串失誤,激發民憤,導致「七一」遊行人數飆升,最終令替補機制立法被迫押後,特區政府由夕陽階段踏進跛腳鴨的新階段,政局隱現波濤洶湧之勢。

港大民調顯示,「七一」前夕,高達六成一市民反對曾蔭權做特首,五成不滿政府表現,滿意的只有兩成,是曾蔭權上任以來最差的一張「成績單」。估計低處未算低,更壞的日子尚未到臨。

政圈中熱議董建華管治後期,尤其是受到沙士的殺傷與二十三條立法的挫敗,民望一瀉千里,反觀曾蔭權管治有利條件多得很,為何民望不斷下滑,管治危機揮之不去?

特區政府財政儲備雄厚,是全球最有錢的政府,與董治時期不可同日而語,賣地收益動輒過百億,去年度財政盈餘高達七百一十億,絕對有能力推出大量助民紓困的措施,但管治能力不濟,派錢也表現差劣。

為了紓解民困及化解民怨,政府也不斷就民生政策作出讓步,比如跨區交通津貼從四個偏遠地區擴大至全港範圍,而爭議多時的法定最低工資亦已實行,六千元現金雖未交到市民手中,領取辦法總算作出清晰交代。

再者,重要經濟數據遠優於董治時期,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五,經濟增長率過去兩年表現亦不俗,去年更高於百分之六。上述利好值得市民鼓舞,何解民怨未見有效緩解?

通脹雖然升幅較高,暫時仍然受控。種種迹象顯示,市民不滿的是政府施政忤逆民意,自以為是,既無心解決深層次矛盾如貧窮與房屋問題,又沒有長遠規劃,五失政府招惹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