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研究,按揭證券公司宣布明年推出安老按揭試驗計劃,即所謂「逆按揭」,六十歲或以上長者業主可將自住物業按給銀行,然後每月領取一筆款項作生活費。雖然有關計劃在外國早有先例,但能否真正幫助老人家安享晚年,仍然是未知之數。
一般按揭是把物業抵押予銀行換取貸款,之後再分期還款,直至還清為止;逆按揭則相反,業主每月收取貸款,期滿後一次過歸還或由銀行把物業出售填數。根據按揭證券公司的計劃,長者業主可選擇十年至終生的按揭年期,期滿後銀行收回物業變賣,若扣除本金、利息和保費後尚有餘額,將撥給有關遺產繼承人;如出現虧損,則由按揭證券公司「包底」。
表面看來,老人家以樓換錢,可以應付退休生活所需,不失為變通之計。問題是,逆按揭在香港畢竟是嶄新概念,中國人傳統觀念和習慣是留下物業予子女,所以,要說服長者在百年歸老後,讓銀行把畢生積蓄收去,恐非易事。
再說,長者參與逆按揭能有多少實惠,取決於利息和保費支出等多種因素。但按揭證券公司並沒有公布相關詳情,只是列舉美國情況來推算,例如一個估值二百五十萬元的物業做二十年逆按揭,業主每月可收取五千二百五十至七千五百元,二十年所獲金額,與現時估值的差額幾乎高達一半,利息和保費之高可想而知。由此可見,逆按揭並非甚麼社會福利,而是銀行的一盤生意而已。
事實上,外國推行逆按揭的經驗,有好處亦有弊端。在美國,由於息率高昂,部分參與逆按揭的業主十年累積欠下銀行的金額,足足比他們已領取的現金多近一倍。因此,雖然歐美及新加坡等地推行逆按揭多年,仍難言普及。
必須注意的是,目前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是那些舊樓的長者業主,他們名義上有「私人物業」,不符合入住公屋的資格,又因為沒有收入,難以應付保養和維修舊樓的支出,想賣樓往往又乏人問津,進退維谷,處境淒涼。然而根據按揭證券公司提供的資料,以一幢樓齡五十年以下、估值一百萬港元的物業為例,長者選擇終生按揭,每月所得只有一千八百至二千八百元,比領取生果金好不了多少。亦有學者估計,不少受市建局重建影響的舊樓業主,樓價市值可能只有五、六十萬元,每月可套取現金只會更少,根本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
難怪不少長者對相關計劃有所保留,有人批評逆按揭陷阱重重,有人甚至形容逆按揭猶如「變種雷曼」,長者業主隨時糊裏糊塗「冇咗層樓」。再說,對於目前居住環境惡劣、一心只盼望盡快「上樓」的長者而言,逆按揭顯然幫不了他們。
其實,不管叫安老按揭也好,叫逆按揭也罷,說穿了無非是一盤生意。金融機構在商言商,謀求最大利益是其主要目標,要求他們以老人家福祉為優先考慮,無異於緣木求魚,有人擔心相關計劃最終只會肥了銀行,淪為強積金翻版,並非杞人憂天。
當然,逆按揭在香港始終是新生事物,是否可行尚待觀察,但不管怎麼樣,逆按揭充其量只能為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要確保長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歸根究柢還是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