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陰晴不定 中國經濟未穩

內地二月進出口均錄得增長,但卻意外出現逾六百億元人民幣貿易逆差;同月通脹數據未及預期,而反映上游情況的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則繼續衝頂。經濟數據表現參差,顯示復甦步履仍然未穩,加上今年外部形勢複雜難測,未來經濟改革之路依然艱巨,投資者須充分認識風險,居安思危!

今年首兩個月,內地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兩成,其中出口增長一成一,進口增長三成四,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繼續上升,至少可以推斷,今年首季進出口情況並不太弱,對維穩經濟起到正面啟示。不過,令市場意外的是,二月份錄得六百億元人民幣貿易逆差,乃過去三年來首見,除了新春因素外,進口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亦有一定影響。

再看二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百分之○點八,乃一五年一月以來最低,主要受春節過後食品價格及旅遊相關服務價格回落有關;同月PPI按年升百分之七點八,略勝預期,亦為○八年九月以來新高。CPI未見大升,反映PPI衝頂並未有傳導通脹壓力;而同一時間,PPI連升過後,今年上半年見頂的概率正在增加,意味由補充庫存、價格回升所帶動的升勢可能告一段落。未來PPI能否再上,關鍵在於需求表現能否跟上,否則持續偏強的PPI意味成本價格升勢過快,將對企業盈利造成壓力。

從通脹情況看來,年內調高存貸利率的需要不大,而由增長和通脹導致的貨幣緊縮,甚而出現「滯脹」的風險亦不大。不過,未許放心的是,去年末季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遞減,面對外部需求持續疲弱,次季出口尚未許過分樂觀,一旦美元持續轉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必然首當其衝,若進口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貿易逆差可能會演變成非單一事件,這實非當局所願見。

在貨幣政策方面,二月份內地新增貸款達一點一七萬億元人民幣,遠勝預期,相信與農曆春節前後的流動性緊張有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再度轉趨寬鬆。事實上,這十年八載以印銀紙來充撐經濟增長的伎倆,已令各主要經濟體深陷泥濘,中國也不例外。

要謀求出路,眼前首要任務是要想方設法推動供給側改革和協助產業升級轉型,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開拓市場,並管控好金融系統風險,穩定內部需求,以全面提升抵禦風險的能力。目前當做好本分,其他的就只有既來之則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