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人」勁心雄 恐兩面不討好

港交所公布新三年戰略規劃,繼續押注中港的「中間人」角色,適逢香港股匯近期遭中國市場「拖累」,顯示承受的風險較收穫為大。新規劃研究的新股通和A股指數期貨均圖加強中港市場的互動,再次展現港交所的野心,可是現實與理想未必一致,喻為里程碑的滬港通未能開花結果,現下需要的是優化,而非不斷擴容。

花旗銀行以「被拖累」來形容香港現今的處境,中國經濟下行有目共睹,然而,內地仍屬半封閉市場,股匯沽空受諸多限制,因此外資轉移陣地,港股「提款機」之名不脛而走,再非因背靠中國而得天獨厚。展望未來三年,中國經濟預料暫難脫困,在艱難時期宜守不宜攻。港交所希望多做生意,但亦要顧及市場穩定。

港交所近年積極進取,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延長交易時間、推出夜期及滬港通等,可惜成交量不升反跌,唯一聊以慰藉的是去年重奪新股市場一哥位置。不過,新股蜂擁而來,可能只代表內地企業趁市場未致太糟前趕上市,而本港企業部分更可能以日後賣殼為最終目的。

行政總裁李小加亦承認,外國企業來港上市鳳毛麟角,欲借內地投資者的參與以增加吸引力。「新股通」顯見是港股通的擴容版,惟本港新股良莠不齊,喪炒股和殭屍股充斥,外國企業聞之卻步的多,未必願趟渾水。而且,日後中國將有滬倫通及QDII2等助投資者出海的政策,港交所將難享獨市生意。

隨着中國金融市場愈來愈開放,香港的橋樑角色無疑將被淡化,「中間人」隨時變成兩面不是人。去年中的中國式救市記憶猶新,中國歸咎外國勢力惡意做空股指期貨,甚至傳出要求香港及新加坡協助調查沽空交易,而內地股指期指更成代罪羔羊。香港研推A股股指期貨可能犯上大忌,讓外資有直接途徑沽空A股,港交所固然不欲得罪中方,「自由市場」牌匾又不能丟,恐怕令自己陷入兩難,兩面不討好。

新股通、深港通、倫港通、債券通……港交所的鴻圖大計使人目眩神迷,但通與不通視乎環境而定,「A股化」後的港股如置身大染缸。多年來,港交所發展的新產品幾乎悉數鎩羽而歸,創業板的啤殼疑慮還未消除,已想着成立第三板,與內地的新三板及戰略新興板爭生意;貪多務得是不少上市公司的通病,但更要提防眼闊肚窄,與其換來貪多嚼不爛,不如好好改革市場穩定機制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