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場難玩掀退市 遊戲規則須優化

港股今年經歷「大時代」,在大牛市帶挈下,窩輪與牛熊證成交額創歷來新高,連續九年居全球首位。可惜風光過後,市場回歸平淡,成交一落千丈,續有輪商意興闌珊,相繼退出市場。

投資氣氛無疑主導着輪證市場的命運,另一方面因輪證市場遊戲規則不完善,亦令散戶參與意欲大減,加速市場萎縮,發行商本身責無旁貸。發行商及監管機構必須正視市場上一些久遭詬病的問題,否則只會削弱香港在全球窩輪市場的地位。

截至十二月八日止,今年窩輪與牛熊證成交額超過六萬億元,創歷來新高之際,卻有輪商相繼離場,近日再有一家發行商宣布交回牌照,是今年以來第三家。看來,窩輪市場只屬表面風光,發行商在考慮收益和成本後,最終還是打退堂鼓。

在年中短暫的「大牛市」過後,港股交投日趨淡靜,成交額只有幾百億元,雖然輪證仍佔大市整體成交一至兩成,實際金額已大縮水,而窩輪業務的營運成本高,除了推廣、宣傳費等,發行商在報價、風險管理方面亦需投入不少資金。

此外,窩輪發行商的數目雖然已由高峰期的二十多家,降至目前的十幾家,但行業競爭未有減退。現時本港五大發行商已佔去產品交投量七成三,規模較小的發行商在餘下的份額中爭得頭崩額裂,最終有發行商選擇退出,亦可以理解。

輪證目前佔大市整體成交仍然有一至兩成,主要是窩輪市場採取莊家制,負責開出窩輪的買入價和賣出價,為市場提供流通量,若撇除此因素,相信散戶所佔的實際成交額會少得多。

過去窩輪是不少散戶的寵兒,事關投入成本小,槓桿效應大,往往可收刀仔鋸大樹之效。現實是不少散戶曾抱怨,經常遇上遲遲不肯開出買賣價的情況,即使有開價,但價位並不理想,買賣差價過闊,錯失買賣的好時機。此外,發行商用來計算輪價的引伸波幅,透明度並不高,難怪有散戶質疑這是調控輪價的伎倆,當遇上正股升而窩輪不跟升,更令他們一肚氣,最終對窩輪及牛熊證投資失去興趣。

由年初至今,牛熊證被收回數目創歷來新高,可想而知散戶在投資牛熊證傷亡慘重,若發行商及監管機構不盡快優化衍生工具市場的遊戲規則,恐怕遲早會令更多散戶對衍生工具卻步,淡靜的市況成為加快市場萎縮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