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保七」終落空 金融風險更堪憂

中國去年經濟增長能否「保七」,答案終於揭盅。受到去年中的一場股災影響,第四季GDP僅錄得百分之六點八增長,按季是七年來最慢,而且正因為這一跌,亦使全年「保七」功敗垂成,僅得百分之六點九增長,創廿五年最差紀錄。

中國經濟已連續兩年未能達到既定增長目標,境外是環球經濟冷風,境內則有去庫存、去產能等問題纏擾,即使進入「六時代」,在內憂外患夾擊下,能做到如官方所說的L形走勢,令經濟穩定下來已屬萬幸。舊有粗放型經濟走到盡頭,急需變革,幾可肯定GDP高速增長已成歷史。

自一四年第四季以來,人民銀行以減息開啟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應對經濟放緩,可是面對產業轉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是大趨勢,在各項細分數據中,均顯示傳統財政及貨幣刺激政策,如減息降準等手段,作用十分有限。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居民消費,以至工業增加值升幅,均未達目標。

中國GDP數據的可靠性向來備受質疑,去年「保七」落空,但仍有分析員質疑實際增長可能只得百分之五至六。事實上,被視為較少水分的全國社會用電量,去年只錄得百分之零點五升幅,揭示民間及工商業對電力需求疲弱,經濟處於萎縮狀態,尤其是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用電量,更倒退百分之一點四。正所謂見微知著,以往支撐世界工廠締造連年驚人增長的製造業,已疲態畢露。

○九年中央迎戰金融海嘯,毅然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強刺激方案,大量資金投入基建,現在即使照辦煮碗也是知易行難,大興土木無財不行,特別是投資期長而回報低的基礎設施,過往靠地方政府的龐大賣地收入支撐,問題尚且不大;現時樓市外強中乾,就算撤銷了調控措施,由此炮製出來的小陽春亦未必持久,一線城市以外,庫存積壓嚴重,三數年也難望解決,地方政府缺乏財源,要搞經濟刺激也是有心乏力。

另方面,中國外貿已連續四年未達官方目標,面對內外經濟冷風,在可見將來,減息降準等寬鬆措施必不可少,並要配上刺激內需措施,以減低產業轉型所面對的陣痛。

去年人民幣成功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躋身國際籃子貨幣後,人行強力挺匯之手看似鳴金收兵,加入全球貨幣競貶的遊戲,冀藉匯率貶值刺激經濟,可惜事與願違,衍生更大的股匯金融風險,大家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