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利率實驗玩死市場

內地股市昨天大跌超過百分之二,更嚇人的是重磅國有銀行巨頭竟然一度跌停板,災情如此慘重,原因離不開近日內地出現的錢荒。雖然人民銀行已出手注入資金,但同業拆息略為回落之後便再度攀升,完全無助於消除恐慌。內地今年六月才鬧出史無前例的錢荒,為何幾個月後又來一次,是金融體系出了問題抑或另有原因,答案是兩者兼而有之。

人行曾暗示「六月錢荒」是故意的,用來懲罰銀行,壓制猖獗的表外貸款及理財產品業務。今次錢荒看來亦是有意為之,目的不是懲罰,而是做利率市場化實驗。箇中玄機是人行在星期四突然高調宣布,已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向市場注入資金,市傳規模達二千億元人民幣,有別於以往一個月後才對外公布的慣例,而且是連續五次停做逆回購放水後高調動用SLO,目的不只為市場壓驚那麼簡單。

SLO是人行在今年初才創設的機制,實際運作與外國央行使用的「貼現窗」相近,有十二間大型金融機構參與,在資金短缺或過多的時候,可直接與人行進行逆回購或正回購,期限一般不多於七天,按官方的說法是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根據外國經驗,貼現利率就是基準,貼現窗是用來引導及防止市場利率偏離央行指標,與人行奉命推進的利率市場化目標相似。

如果SLO只是常規操作的補充,人行卻連續多次停做逆回購,即是棄用常規操作,反而大張旗鼓動用SLO做補充,模仿外國調控短期利率的用意明顯,相信是為利率進一步市場化熱身。不過,內地銀行多年來習慣於人行的「總量控制」政策模式,以控制貨幣供應總量為主,每次正逆回購均是量價早定,如一下子變為價決定量,恐怕未必適應這新玩法,難準確估算資金需求。而且,SLO是大型銀行專利,中小銀行仍要自行撲水,尤其在年底為免有差池,自然盡可能多攬資金才安心,結果又是一場人為錢荒。

錢荒屢屢出現,令人大惑不解,因為內地顯然不缺錢。根據人行數據,截至十一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達一百零七萬億元人民幣,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上月的社會融資規模也有一萬二千多億元人民幣。市場這麼多錢,銀行卻高喊缺錢,人行急須要做的是搞清楚錢去了哪裏,背後的傳導機制是怎麼回事,否則如何實現市場化調節?

內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步伐無疑比預期快,但怎樣塑造市場化基準利率依然無頭緒,SLO應是其中一種試驗方案。可惜新舊思維衝撞難免造成震盪,未來頻頻鬧錢荒恐怕是常態,如果稍有不慎,甚至會把影子銀行、表外業務及地方債務風險引爆。內地銀行今次真的有排煩,股民避走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