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緊跟西方 切忌顧此失彼

三中全會為中國下一波經濟改革開啟「綠燈」,包括民營銀行試點、利率市場化等政策如箭在弦之際,美國聯儲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卻警示中國經濟已有泡沫,並暗示中國現正追隨美國的財務及金融系統,可能學壞師,與美國一樣避不開泡沫爆破的宿命。先不說中國經濟是否有泡沫,因經濟發展蓬勃與資產泡沫往往是難兄難弟,泡沫觸頂爆破才是問題所在,只是格老此番贈言確實大殺風景,亦表明了蓬勃、泡沫、危機,分別往往是一線之隔,要拿捏得準確,殊不簡單。

美國的金融系統發展是全球翹楚,被視為最成熟金融系統制度的搖籃,是新興國家的學習對象,可惜過去十三年一樣難逃劫數,先後經歷過科網股爆破及金融海嘯兩次特大危機。○八年震盪至今已五年,作為補鑊的「無限」量寬仍未引退,反而變成燙手山芋,反映任何制度,無論怎樣周密,皆有其缺陷。只有具柔韌度及建設較完整的經濟制度,才擁有較佳能量吸收影響所造成的震盪,減低危機的傷害,亦復原得較快。

中國經濟要持續增長,引入更多市場元素,已成為三中全會後的定調,首先針對的是金融體系內的重鎮銀行業,未來將出現首批民營銀行,利率要逐步市場化,銀行現有的保護罩將一一拆除,制度面臨一次重大「重建」,為要激活整個金融體系,從而推動經濟發展。不過,現時銀行業一大堆「爛攤子」問題一直未清理完善,如表外帳、理財產品、借貸壞帳等皆模糊不清,若相信市場開放,上述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似乎是太天真的想法。

引入市場導向,意味金融系統將趨向更複雜的經營,系統內各個環節將互相緊扣,關連度勢必提高,行業對經濟的變化更敏感。從好的方面看是與時並進,發展跟得上市場步伐,甚至是透過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升地位,但從壞的方面看是強化了市場因素,中國加入國際「大派對」,未來再出現任何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將再難獨善其身。不妨看看美國○八年因地產過熱終令泡沫爆破,危機透過衍生工具迅速蔓延至銀行、企業以至整個金融體系,其後更引發一波接一波的歐債危機,投資大鱷索羅斯甚至用「全球溶解」來形容當時情況。

現今的金融系統特色是互相倚賴,環環緊扣,彼此間的「防火牆」有時形同虛設,只要一個環節出事,骨牌效應將拖累其他環節相應倒下。中國的政治及社會體系有別於西方,經濟發展卻緊隨西方的一套,想取得其精粹,但應付危機的處理能力,監控管理及善後應變的水平是否跟得上,實在堪憂。要真正保護經濟,加速金融發展,不能忽略風險管理的重要,必須部署全面,監控到位,才可增加經濟的柔韌度,減低日後危機的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