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猿聲啼不住 政改怎過萬重山

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期待,有人失望,二○一七年特首普選方案在一片吵鬧聲中出台,意味着政改之爭進入白熱化,也意味着新的風暴一觸即發。在這場風暴之下,政改是吉是凶,香港何去何從,令人不無迷惑,也不無惶恐。

根據《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框架制訂的政改方案,具體內容連日來已陸續曝光,毫無懸念,包括最多十人入閘、三人出閘等等,一切都是意料中事。港府強調「一定要得」,警告若政改方案被否決,一人一票普選可能「一世都無」;而反對派則繼續企硬,指「袋住先」即是「袋一世」甚至「萬劫不復」。雙方針鋒相對,雞同鴨講,除非出現奇迹,否則政改方案勢必拉倒收場。

眾所周知,即使政改方案未必盡如人意,一人一票普選總勝過一千二百人選舉,向前一步總勝過原地踏步,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也是民意普遍支持「袋住先」的主要原因。然而,反對派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固執己見,一味死撐,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們口口聲聲爭取「真普選」,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為了奪取管治權,由於中央寸步不讓,反對派政治圖謀無法得逞,竟不惜一拍兩散,剝奪五百萬選民的投票權利。

說穿了,反對派根本不希望香港落實普選,因為他們一直靠「民主」吃飯,一旦落實普選,意味着他們將會失去政治本錢;更何況,日後經普選產生的特首得票隨時數以百萬計,反觀部分反對派政客得票不過數萬,很難再以「民意代表」身份刁難特首施政。事實證明,反對派「打着紅旗反紅旗」,他們才是阻礙香港民主進程的罪魁禍首。最諷刺的是,有反對派政客聲稱「袋住先」是政改的盡頭和終點,「既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下一代」,問題是,他們的祖先到底是誰呢?是英國還是美國?

可以見到,政改之爭不僅是反對派與中央政府的角力,而且有外部勢力的身影,反對派與外部勢力裏應外合,遙相呼應,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去年的佔領之亂就是最明顯例子。正是基於這種擔心,中央在政改問題上一直堅守原則,寸步不讓,有人企圖迫使中央在最後關頭讓步,顯然是一廂情願。事實上,中央對目前的形勢瞭如指掌,對政改並沒有寄予太大希望,港府揚言盡最大努力爭取,直至最後一刻,不過是擺擺姿態、聊盡人事而已。正如古人所說,「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整個反對派已被激進勢力騎劫而形成綑綁格局,不管港府如何努力,終是枉費心機。

內地官方傳媒指出,推進民主過程中,中央有「譜」,香港有「軌」,一切需按部就班進行,否則隨時車覆人亡。這無疑是苦口婆心,奈何反對派一意孤行,非把香港引向歧途不可,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當局與其寄望出現奇迹,不如準備應付即將來臨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