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待優化 滬台通急不來

滬港通遲來的發光發熱,引起其他交易所垂涎,上海和台灣交易所正互送秋波。然而,滬台通牽涉層面遠為複雜,展開合作將面對甚大政治阻力,兩岸服貿協議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至今仍未能過關,正正說明何謂好事多磨。

資本市場國際化是全球趨勢,台股以港股為借鏡希望引入活水養魚,但現時股市火熱使投資者只看到光明面,當潮退時或見弊病浮現;無論滬台通或計劃今年稍後推出的深港通,均不宜操之過急。

海峽兩岸的散戶比例分別是極高和甚高(台股散戶佔比六成),台灣在開放市場的政策亦與內地意願一致,所謂「大三通」是台星通、台日通和台英通,滬台通料可談得投機,但實行卻可能困難重重。

投資無國界,遊戲規則須適應;港股突成為內地股民新樂園,與容許即日鮮及無漲跌停板機制有一定關係。港股在下午三時A股收市後交易特別活躍;反觀台股的停板機制更嚴格,漲跌上下限為百分之七,交易時間由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半。中港股市在協調方面尚有許多不足,海峽兩岸股市可預見的隔閡更大,由溝通、磨合和教育工作均需時間來融貫,不是互相買賣股票那種簡單思維。

內地股民投資港股早就熟門熟路,香港逾半上市公司扎根內地,當中不少更是內地家喻戶曉企業,所擁優勢無法比擬。可是港股通在開通後四個多月方從冷轉熱,從港股通的活躍成交股份所見,內地股民心儀的多是AH同步上市股份,只是「炒差價」而已,根本無興趣研究新公司。中港股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兩岸公司多是互不認識。台股的優勢是擁有較多科技企業,不少更是內地的上游供應商,內地創業板炒至逾百倍市盈率,台股期望「水向低流」,可能只是東施效顰。

「大中華」曾幾何時被視為不可多得的概念,將香港的金融、中國的工業加上台灣的科技組合起來,但現下香港的金融要靠北水接濟,中國的工業滑坡,台灣的科技遭南韓競爭處於劣勢,三地如何互補已出現很大的變化,單是兩岸服貿協議已好事多磨,資本市場互通說易行難。

被喻為「資金自由行」的QDII2計劃出台,為內地擴闊狹窄的投資渠道是美事,免得擠在一起瘋搶同一類股票,但投資海外亦須具國際視野,開通多少個市場不是重點,而是一個交流學習過程,大門開啟後提防反成為國際大鱷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