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之間要進一步簽訂經濟合作協議,自去年來,在台灣成了朝野之間的攻防戰,經濟議題加入意識形態而政治化就寸步難行。
但兩岸的執政黨都決意按既定方針向前推進,不過商簽ECFA牽涉面龐大而複雜,既有政治糾葛,亦有相關產業的利益調整與分配,更有演變為社會階級對抗之虞。對於今年底的五都選舉將成為朝野較量的選舉議題,在台灣任何牽涉到選舉議題就會變得困難化與複雜化,如前年大選時國民黨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結果被綠營攻擊為「一中市場」,委實讓綠營找到了攻擊點,藍營惟有被動地迴避,今簽訂ECFA的議題會否導致相同結果,實難以預測。
最近海基、海協兩會就ECFA正式名稱、基本結構內容,以及後續的結果展開全面的商談,首先設定協議的中文名稱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是因ECFA之名會被影射為香港與大陸的CEPA同質。台灣人患了香港「一國兩制」的恐懼症,就怕落入「一國兩制」的窠臼不能自拔,更擔心從此成為地方政府,因之不得不改名。但名稱還嫌繁複,若能再簡化,琅琅上口豈不更容易了解與接受?
此次兩岸的協商已使ECFA轉化為具體政策的行動,台北有急迫感,因東協與中國的免關稅將使台灣的外貿困難而被邊緣化,因之求與大陸先簽ECFA,然後順利與東協簽自由貿易協定。現北京只是對台北與東盟之免關稅商議表示樂觀其成,並沒有積極具體之助臂,屆時如果台灣不能順利與東協簽約則又必成了朝野的攻防戰,恐演變為朝野政治的對抗。此外,台灣期待兩岸不要對等開放,不讓大陸勞工及農產品赴台,北京會同意嗎?台灣正等待北京之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