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亂作一團,二○一四年的佔領行動是一個高峰,去年的反修例風波是另一高峰,一峰要比一峰高,亂事一次比一次嚴重。你查問原因,很多人會煞有介事,告訴你是因為貧富懸殊,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低,不少人生活艱困,才會滋生出強烈的反政府情緒。
此等調調兒講得多了,漸漸就成為了標準的答案,甚至是社會的共識。但對這類的共識,筆者從來都一笑置之,還是那句老話:這年頭大部分人的看法,有大部分機會是錯的。
我對香港之亂的解釋跟主流意見相反,認為非但不是因為生活艱困,反倒是日子太安樂、無聊,反建制就是對生活煩悶的發洩。且看西方社會的獨狼式恐襲,槍手配備精良,他們幾乎都不是窮人,窮人連飯也吃不飽,哪有閒錢買來一把又一把先進步槍,還要花三、數個月去謀劃襲擊方案,不早餓死了嗎?
去年的反修例風波,差不多把香港翻轉過來,遊行人次破了歷史紀錄,但整場運動幾乎聽不到一句口號是反對「地產霸權」或爭取改善民生的。跟我稔熟而會走上前線的年輕人,擁有物業的,比沒擁有的多。小伙子平均月入在四萬元以上,大部分人出的糧還是來自政府。生活在低下階層而走上街頭作激烈抗爭者,在我認識的人之中,一個也沒有。
近日有一項調查更好笑,問受訪者通過《港區國安法》之後,美國應否制裁香港。華盛頓一旦實施全面制裁,會永久終止香港優惠地區待遇,甚至打擊特區的聯繫匯率,到頭來受損最深的,是普羅大眾。但訪問結果顯示,贊成美國制裁的人有五成多,反對的只有兩成幾。
香港有不少人喜歡「颱風」來襲,原因不為別的,就是生活得太安逸、優裕,吃飽飯沒事幹,便想着要到狂風巨浪中滑水,哪怕危險再大,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