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反對派的初選結果並不意外,電子投票連同現場投票超過六十萬,撇開投票制度有錯漏可能重複的問題不談,就算把票數打折,也足以反映熟悉網絡運作的新一代泛反對派選民在日後立法會選舉的投票取向,他們的影響力將舉足輕重。去年反修例運動表現積極者均高票當選,如前香港眾志的黃之鋒、民主黨許智峯、鄺俊宇、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前記者何桂藍、現任議員朱凱廸等,均在各地區或超級區議會以最高票數當選。現任議員中,民主黨涂謹申、尹兆堅、林卓廷、黨主席胡志偉只能在末席僅勝,黃碧雲則承認落敗;公民黨郭家麒也是勉強出線。
泛反對派初選的結果顯示,傳統走議會路線的反對派如民主黨、公民黨的影響力逐漸退卻,起而代之者,是事事以對抗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為主軸的「抗爭派」,以及帶港獨傾向的「本土派」,泛反對派的文宣已經毫不掩飾指出,這次初選明顯可見泛反對派差不多已完成世代交替,日後議會將由新一代「抗爭」、「本土」悍將接班,打算上位的新一代也毫不諱言,他們在議會中會不惜以肢體衝突來宣示立場。
特區和中央政府不住強調香港政制沒有初選這個環節,甚至提到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但未見有任何制止的行動,看來會一如既往,雷聲大雨點小,事件不了了之。
對泛反對派來說,這次初選有助他們整合選舉工程,為日後立法會正式選舉宣傳,鞏固候選人的合理性和知名度。初選的實際效果是對參選人作篩選,訂定日後的參選名單,鞏固陣營,減少泛反對派之間的爭端,避免分薄票源。有人提出,到正式報名參選時,特區政府還有DQ一招可用。這個想法其實很不實際。今次的初選名單雖然有早已闖出名聲的抗爭派大將,平常反特區反中央言行有迹可尋,就算來不及清洗痕迹,被選舉主任抓到痛腳,也有大批第二線、第三線的「素人」填補。到正式提名時,他們可以在一個選區提交多張名單,預期部分被DQ,萬一沒有DQ,也可以宣布部分名單棄選,呼籲支持者把選票歸邊。
這次初選的另一作用,是把立法會選舉充分對立化,不理會候選人的往績,改為投票給政治立場,重複去年區議會選舉大勝的策略。不過,立法會的地區選舉採比例代表制,把候選人的政治立場陣營化,成功有賴配票策略。依照過往選舉經驗,配票是泛反對派最弱一環,往往因為消息不夠靈通,到最後時刻人人告急互相搶票,結果有人成為票王,有人因此飲恨。泛反對派的立法會選舉工程是否能解決這個環節,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