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反對派一方大勝,建制派慘敗。有人問,反對派取得區議會大多數席位,證明議會道路可行,會否轉而致力議會路線,放棄暴力?社會是否會變得安寧?
不知大家是否察覺,香港近年來的政治鬥爭,帶着很明顯的台灣經驗的影子。街頭運動是最佳例子:無論是佔中事件或「反修例」運動,事前都組織大批大學生去台灣取經,聽取太陽花學運的經驗。這些訪問培訓其實都有迹可尋,傳媒亦曾經報道,只不過特區政府無視,採放任策略,建制派政黨也未見張聲,等到事件發生了才如夢初醒。
所謂議會道路,又是否同樣成為台灣經驗翻版?立法院開會如街頭打架,扯頭髮拉衣服箍頸摔角作滾地葫蘆,還發明新名詞「肢體衝突」作包裝。我們過去曾經嘲笑台灣,認為是野蠻行為,香港人文明得多,絕對不會模仿。豈料幾年後黃毓民和梁國雄當立法會議員時率先引入,以拋擲道具開始,到近年已進展到帶錄音機擴音器擾亂會議、集體用身體阻擋職員執行驅逐犯規議員職務、霸佔會議室和集體搶咪等行為。如果下屆立法會再加上勇武派議員,大家競相出位,遲早立法會不時上演全武行,亦可預料。現今香港的建制派議員比較身嬌肉貴,可能不願意參加這類武打表演,但如果長期無法解決議會秩序問題,頻頻流會拖延,本屆立法會一事無成,相信日後有人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現今的議員不適應,遲早要退位讓賢,由能者居之,到時自然有擅長「武打表演」者接任。
其實今次的區議會選舉已見先兆,在立法會最出位,動輒衝擊搗亂的議員大多數在區選勝出,證明出位行動可以幫助他們成為傳媒焦點,對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日後吸取選票爭取連任大有幫助。
另一值得考慮的因素是今屆區選緊貼着動亂舉行,投票前曾有反對派傳媒頻頻向勇武派打招呼,要求暫停暴亂行動,避免影響己方候選人的形象,被標籤為支持暴亂,嚇走中間派市民票源。結果顯示,暴亂勇武行動並不令他們的候選人形象受損,相反可能愈勇武吸票愈多。故當選後一些勇武派議員更無避忌,以本來面目示人,有人公然講明不會團結服務「廢老」選民,有人更在網上貼出伸中指手勢、講粗口辱罵不同政見者。
區選一有結果,翌日即有部分新當選區議員去理大附近集結,「秀肌肉」顯示力量,要求警方撤走理大校園的包圍網,明確向市民大眾表示與理大校園內的暴民是兄弟手足,齊上齊落。他們這次初嘗甜頭,又怎會輕易放棄使用暴力,改走溫和議會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