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敲打中國

自香港發生反修例風波、大批市民上街與警方對峙後,美國朝野都見高調介入行動,先後有副總統接見香港反對派金主黎智英;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接見香港反對派重要人物,最近佩洛西又在個人Twitter網誌中發放和李柱銘、黎智英的合照;國會參、眾兩院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看來有很大機會獲得通過。有關消息給香港反對派的印象,是他們的街頭運動及連帶的暴力行為得到美國朝野一致支持。

其實,美國這些接見以及通過法案等種種動作,不宜單單就香港局勢去看,而是應該全面從美國的「敲打中國」(China Bashing)角度去了解。

「敲打中國」是近十多年來美國每屆總統選舉都會提出的重要話題,也有譯作「抨擊中國」,實質上是把中國這個話題拿出來,作為互相攻擊的焦點。甲說乙因為收受了中國或其說客的利益,在某些政策上讓步,放任中國胡作妄為。乙說自己已傾力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敢於對中國的偷竊知識產權施以重罰,反而對方是為中國侵犯人權處處開脫,阻止自己推出有效政策先作好預防等等。至於中國是否犯了被指控的罪行,偷竊知識產權或侵犯人權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具體情況如何嚴重,倒少見有根有據的研究和解釋,更多時China Bashing不外是專在選舉時提出來的修辭(Rhetoric),到選舉結束當選者上台執政時,還是退回原來辦法,交回給對問題熟悉的專業技術官員去處理,對華政策未見太大改變;總不成新上台的總統會撇開現實可行的途徑,盲衝亂撞去殺出新路。

回頭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亦應採相同角度,作如是觀。美國如果通過法案,也不過是「敲打中國」整體策略的部分,他們不可能對中國敵視又同時對香港溫和,法案本身也沒有甚麼實質對誰有威脅,特區政府和司局級官員不可能因為懼怕美國懲罰而放軟手腳,有法不依,或者違反政策規例不去執行,警察也不可能因為懼怕被拒入境美國、懼怕自己在美國的財產受扣押而不切實辦事。如果特區政府的高官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感到威脅,一早便已辭職,不會出來競選或者接受任命了。

至於說《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能影響美國和香港之間的貿易關係,也只是自欺欺人。港美貿易是美國自己立的另一條法例《香港關係法》管的,況且港美貿易額每年下跌,對香港的經濟收益未如想像中重要,又怎可能有威脅力?所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只是做個姿態,未必有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