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建政七十周年 我和我的祖國

最近上映的獻禮電影,描寫了幾代人的家國情懷,影片中也用了一首創作於一九八五年由秦咏誠作曲、張藜填詞的經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作戲名。愛國,與民主自由一樣,是現代民族國家的立國基礎,但在香港,講愛國情懷總是一個好沉重的話題。

愛國情懷,本應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就如親人之情,正如《我和我的祖國》歌詞:「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這首歌的創作時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少了很多「政治正確」的歌頌執政黨和領導人元素,多了幾分人文情懷。我們愛國,並非因為國家已經強起來和富起來,也不是因為某種政治制度,只因我們相信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休戚與共,也能分享社會發展成果。

在內地,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意義不光是每年經濟增長多少,有「兩彈一星」、有航母、有5G和超級基建,更重要的是要讓超過七億人民脫貧,爭取二○二○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讓絕大多數的人生活改善起來,健康好起來,環境綠起來,這就是人民凝聚力和信心所在,大家才有動力為自己,也為國家胼手胝足。而當今中國政治制度的認受性,也在於能讓人民深信,不論是推動經濟、創新科技和大興土木,目標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發展道路,與西方主流的多黨競爭選舉民主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不同,由於形式和價值觀的差異,很容易造成誤解和不信任,有些看不順眼的勢力就會大力製造矛盾。一國兩制就是將矛盾的意識形態對立統一,在香港,要將國家的發展成果普惠於大多數市民,絕不能固守過去的小政府大市場,任由壟斷資本獨佔國家發展的紅利,一般小市民看不到發展的前景,試問怎能建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又怎能從客觀和尊重的角度去理解國家的政治制度呢?特區政府無改過往港英年代施政本相,都是偏袒商界既得利益,實在難辭其咎。

身份認同 綑綁對立

日前,有些人拿着美國旗,到美領事館要求美國立法制裁香港,我真的為這一群人感到悲涼。有些人明明拿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區護照,卻不承認自己的祖國,甚至搞港獨分裂國家;有些人總是煞有介事地強調愛國卻不愛黨不愛政府,硬要把愛國精神和政治立場綑綁處理;有些人甚至只看到內地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會說對這個國家愛不下去;又有些學者如鍾庭耀之流做調查,長期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對立起來。

這次修例風波演變成接近失控的動亂,深層次矛盾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我真不希望上述那些人餘生只活在自己糾結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國家發展一天比一天好,他們的心情就會一天比一天鬱結。或許他們忽略了特朗普曾揚言:「如果你想要自由,要以你的國家為榮;如果你想要民主,堅持你的主權;如果你想要和平,愛你的國家。」據特所指,未來不屬於全球主義者而是屬於愛國者。在此祝願祖國早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香港人能共同追求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