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心有餘而力不足

香港地少人稠,居住問題歷來困擾市民,對殖民地及特區政府都帶來數之不盡的麻煩。董建華時期的「八萬五」,最後受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而尾大不掉,房屋政策來個大逆轉。曾蔭權時期,以為可「無為而治」,實際上不作為,蹉跎歲月,平白浪費了七年珍貴的時光。

曾蔭權治下最後的歲月,市民期望復建居屋,增建公屋,卻得不到合理回應,終至民怨沸騰,驚動中央。當年新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洞察民情之後,高調留下警句,「房屋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經濟問題,但如處理不善,就變成政治問題」。房屋問題引爆後,曾蔭權繼續虛應周旋,搞了一個「幾不像」的「置安心計劃」,最後不了了之。梁振英上位前後,早已高度關注房屋及土地政策,亦自命胸有成竹之策,在首份施政報告亦以房策作為施政的旗艦,矢言攻下這道天塹。

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把房策置於核心位置,報告第五十七節有如下豪言壯語,「有人認為:要住樓,可以租,不必買。我認為:『中產置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因此,政府會堅持『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的施政理念。」惹人憧憬,中產階層欲置業的年輕一代更寄予無限嚮往。

可惜,梁振英上任之後,財團及發展商無面畀,反對派強力圍剿,環保及保育團體極力抗衡,地區人士力保既得利益,形成一道包圍網,令政府寸步難行,加上政府高官的能力不足,結果本屆政府是「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