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資課程狂加費 誰憐學子一身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長遠的社會投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知識型經濟的年代,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在香港,教育卻被視為一種產業,一種買賣,以致學府淪為學店,學生成為提款機,可謂咄咄怪事。

港府一五/一六學年將資助一千名學生入讀自資指定學士課程,旨在吸納更多學生修讀,將來投身社會所需要行業,本來用心良苦,詎料計劃還沒正式推行,已造就各院校瘋狂加價,可以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本報調查發現,在五間獲資助院校中,四間已公布相關課程的學費,全部大幅加價,其中公開大學兩個護理學士課程加幅達八成至每年逾十一萬元,修畢五年課程需要五十六萬元,即使學生每年獲港府資助七萬元,本身仍需負擔四萬多元。有大專生組織狠批各院校「趁荷包脹打劫」,並非無的放矢。

欲加之價,何患無詞。公大否認乘機加價,指未來數年將投放大量資源提升教學設施,並計劃增加資深教師,即使調整學費,學校未來兩年仍會面對虧損云云。其實,不管校方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一口氣增加八成學費實在很難令人接受,而將學校虧損轉嫁予學生,更是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教育局推出指定課程資助計劃,原意是減輕學生負擔,結果適得其反,相關計劃淪為各院校的盤中飧,學生根本無法受惠。實際上,自資院校之所以予取予求,皆因當局對學費不設限,院校一邊接受公帑資助,一邊瘋狂加學費,學生只能任人宰割。教育局在幼稚園推行學券計劃,尚且懂得為幼稚園學費設定上限,反而對自資院校放任自流,令人莫名其妙。

更不堪的是,由於港府資助大學學位嚴重不足,導致不少學生即使符合入讀大學資格,也只能修讀自資副學士課程,而部分副學士生畢業後未必能夠升讀銜接學位課程,只好走回頭路入讀自資院校學位,而且須由一年級讀起,前後合計,完成一個大學學位隨時要花五十萬元,對於基層學生來說,簡直是不可承受之重。許多副學士生寒窗苦讀,負上一身債,卻未必能夠學以致用,變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倔頭進士」,這種教育根本是誤人子弟!

歸根究柢,高等教育亂象叢生,主要原因是港府缺乏承擔。在知識型經濟的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已成為世界潮流,唯獨香港十幾年如一日,資助學位依然維持在不足一萬五千個,導致每年都有無數莘莘學子望門興嘆。儘管社會要求增加學位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奈何當局一直無動於衷,其對教育到底有多少承擔,不問可知。正如我們之前指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港府不肯增加大學學位,勞動人口質素無法提升,經濟轉型無從談起,競爭力自然每況愈下。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香港日益沉淪,坐困愁城,不是天公不肯降人才,而是教育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