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乏驚喜 政治爭拗添憂愁

承接第一季的溫和增長,香港第二季經濟表現依然乏善可陳,由於缺乏新動力,增長步伐緩慢,加上外圍環境不明朗,前景未可樂觀。更令人擔心的是,本港社會躁動不安,政治風暴蓄勢待發,為經濟前景增添隱憂。

港府數字顯示,第二季經濟按年實質擴張百分之三點三,稍高於第一季的二點九增幅;按季實質增長百分之零點八,亦高於上一季的零點二增幅。港府指內部需求仍是主要增長動力,惟受制於不穩的外圍經濟環境,導致增長步伐緩慢。事實上,雖然第二季整體貨物出口按年實質上升百分之六點二,但撇除非貨幣黃金出口在季內大幅上升的因素後,貨物出口表現實屬平平。

至於投資開支,雖然錄得百分之六點九升幅,但主要由於大型基建陸續動工所致,當「虛火」散退之後,香港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能否保持低失業率,不能不令人懷疑。

事實上,作為一個外向型的細小經濟體,香港只能隨着外圍環境載浮載沉,外圍好,香港好,外圍差,香港差。美國受制於財政調整,預料經濟仍然只會溫和增長,其貨幣政策未來取向成為新的不確定因素,隨時為全球金融帶來更大的波動;而歐元區經濟雖然有見底迹象,但為解決債務問題而推行的財政及結構改革將會繼續制約其復甦步伐。唯一比較穩定的是中國因素,第二季經濟增長保住百分之七點五,增幅仍遠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成為區內重要的增長動力。然而,隨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結束,香港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時代恐怕也快到盡頭了。

外圍因素還在其次,最令人擔心的是內在因素。眾所周知,香港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一有風吹草動便無險可守。前朝政府固然一事無成,而現屆政府雖然揚言要將產業「做多做闊」,並煞有介事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可惜雷聲大雨點小,至今沒有拿出任何實際措施。反而政治爭拗沒完沒了,一點點小事也鬧得滿城風雨,大有當年內地文革的味道。不難預見,隨着政改方案即將出爐,「佔領中環」一觸即發,香港必將進一步陷入政治泥沼,在泛政治化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經濟及民生發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當香港一心一意搞政治,上海則全心全意發展經濟,致力打造自由貿易區。內地官方坦言上海自貿區志在「再造一個香港」,除了讓資金、貨物自由進出,其利得稅率甚至比香港還低,一旦成事,勢必吸引不少企業棄港取滬,香港優勢蕩然,邊緣化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春若不耕,秋必無望。港府施政混亂,社會愈來愈政治化,經濟面臨內憂外患,前景堪憂,市民惟有自求多福,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