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落人後 香港前途一片灰

近年「韓流」冒起,除了韓國影視、音樂、飲食大行其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韓國科技發展迅猛,單是手機便足以睥睨天下。韓國異軍突起並非偶然,最新國際調查顯示,以各地企業對學者的科研投入計算,南韓為全球之冠,新加坡緊隨其後,香港屈居第二十位,望塵莫及。

大學科研產業化,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公布全球學術創新指標排名榜,按企業對科研學者的投資列出全球三十強,逾半屬亞洲國家及地區,南韓獨佔鰲頭,企業對每位研究人員的投資高達七十六萬港元;新加坡居第二,平均獲逾六十五萬港元;台灣排第六,人均獲約四十萬港元。相比之下,香港僅居第二十位,企業平均對科研人員的投入僅為十五萬多元,只及南韓的五分之一。

香港號稱國際大都會,企業對科研人員的投入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中叨陪末席,連排名第七的中國內地及排名第十位的印度也遠遠不及,是亞洲國家及地區中投入最少的地區,實在令人汗顏。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批評,排名榜反映港府及企業願意投放本地科研發明的資源較少,呼籲港府應對科研作出長遠投資,以吸引更多企業支持本地科研,增加本港競爭力。

類似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從已故華人科學家田長霖,到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不少有識之士大力呼籲港府重視科技,增加投入,可惜全部是對牛彈琴。港府鼠目寸光,一味獨沽金融及地產業,前特首曾蔭權爵士揚言單靠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現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說過香港不會重回穿膠花的時代,而在港府三司十二局中,沒有一個局的名字跟「科技」有關,港府所謂重視創意科技是怎麼一回事,不言而喻。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沒有投入就沒有成果,香港科研發展落後於人,競爭力每況愈下,何足為奇。

香港經濟結構過於單調,科技無用武之地,也阻礙投資科技。在商言商,既然投資地產及金融業可以獲得穩定、快速而可觀的盈利,誰會去投資風險大、回報期長的科研呢?近年本港旅遊業興旺,財大氣粗的內地旅客撐起零售業,帶旺百業,市面繁榮,指望企業投資科技更是緣木求魚。

一家企業急功近利,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一個政府急功近利,賠上的必然是地區的未來。人們可以看到,南韓、新加坡、台灣莫不重視發展科技與實業,內地更提出科技興國的口號;尤其歐美經濟近年陷入衰退,對科研投入力不從心,亞洲國家及地區紛紛反其道而行之,相應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在科技發明方面奮起直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唯獨港府依然渾渾噩噩,胡混度日,與機遇失之交臂,令人扼腕。

亞洲企業對科技投資後來居上,證明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世紀的預言正變成現實。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二十一世紀不屬於香港,這裏的前途一片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