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氣候變化遺禍 衝擊經濟增長

天然災害無疑具破壞性,而且通常會對人及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然而,與之相關的可用數據貧乏,測量有難度,加上其飄忽不定和難以預測的特性,要評估其經濟影響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據慕尼黑再保險集團數據庫(被視為本領域最可靠及最完整的數據庫之一)的研究,過去數10年間,由天然災害造成的平均經濟損失在大部分研究範圍內的國家均在上升。其中,水災在1990年代為美國帶來約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較1980年代的3.6億美元大幅上升,而2000年代首10年平均經濟損失顯著,達12億美元以上。

雖然有明確證據顯示,熱帶氣旋及洪水的破壞力自1980年代以來已增強,但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仍需視乎累計財富的多寡。損失增加或許只是反映可被破壞或摧毀的資產增加了。為理解氣候變化會否讓災難損害增加,需要對損失紀錄進行正常化處理。在研究當中,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損失於2000年代第二個10年期間較1980年代高的國家佔大多數。因此,氣候變化於過去40年間對經濟破壞力已增加的結論。

短期破壞力值得關注

有部分氣候變化經濟學文章的主張認為,災難中幸存的企業將會更新它們的資本庫存和採用新技術,因此天然災害在長遠而言能夠提高企業生產力及促進經濟增長。這種「災難刺激經濟增長」的理論被稱之為「創造性破壞」。

有研究就1950至2008年熱帶氣旋對不同國家造成的物理破壞進行分析,發現了國家收入比災難前的趨勢下降,而且在20年內仍無法恢復。雖然災難對資本造成破壞導致經濟增長暫時放緩似乎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但事實上是因為各種復甦機制無法抵銷資本損失的短期負面影響。

上述的分析似乎為「無復甦」理論帶來支持。研究亦發現,當有一年出現一次受氣旋影響的標準差,20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則會下降3.6個百分點。若按普通國家的標準計算,這將相當於兩年的經濟增長倒退。

人們或會覺得氣候變化是長遠的問題,但我們希望通過研究去促使投資者關注全球氣候暖化對經濟造成的短期破壞。氣溫的平均升幅固然會影響生產力增長,但研究發現極端氣候亦有可能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施羅德投資管理經濟師 Irene Lau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