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儲局打算於今年內展開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氛圍下,投資者對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增減,忽然關注起來。人行於二、三月份資產規模共減少了1.1萬億元人民幣,更被市場演繹成中國式縮表。人行於上月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澄清,「縮表不等於緊縮」,市場憂慮才漸漸紓緩。
中國首季經濟增長為6.9%,為一五年第三季以來最佳,並高於全年增長目標的6.5%。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9.1%,至1.9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住宅投資升11.2%,達1.29萬億元人民幣。首季火熱的房產投資,與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明顯地偏離。
內地經濟於去年初觸底後回升,穩增長壓力不再,政策重點於今年轉為去槓桿。農曆新年前後,人行已上調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操作及常備借貸便利之利率。此外,人行二月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減少3,000億元人民幣;三月更進一步縮減8,000億元人民幣,引發人行會否先於聯儲局縮表的憂慮。
IMF四月發表半年一度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中國信貸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導致金融風險不斷增加,當中內地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達到GDP的三倍以上,報告建議內地需進一步去槓桿。四月底,國家主席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位置。當金融安全成為政策關注點,意味着貨幣政策將趨向偏緊。
擔心收緊銀根,十年期國債息率一度突破3.7厘,創兩年新高。一年期上海銀行同業拆息於上月底更升穿4.3厘,高於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滬綜指由四月約3,300點的高位,一度下挫至五月中約3,000點的邊緣。其後人行澄清,央行資產負債表縮減,受到外匯佔款及春節等季節性因素所影響,央行縮表不一定意味着收緊銀根,不宜簡單與聯儲局的縮表類比,內地股市漸漸回穩。
利率上升固然對實體經濟有一定負面影響,剛公布的五月內地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跌至49.6,為十一個月以來首次跌穿盛衰分界線。
同樣收緊貨幣政策的美國亦有類似現象,當地首季經濟增長僅為1.2%,非農就業職位增幅亦已連續三個月低於20萬個。若不把握於經濟增長時去收緊幣策,愈遲去展開,只會令日後去槓桿更為艱難。
中央主動去槓桿化,確保金融安全,特別是着力收緊影子銀行規模,相信會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主旋律。內地股市在慣性震盪後亦穩定,隨着息口上升,不同行業股份受不同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內地拆息與商品價格往往成反向走勢,故拆息趨升不利商品股。傳統地,息率升有利內銀股息差擴闊,但更嚴厲的金融監管或抵銷盈利增長。國債息率升對投資於固定收益工具的內險股料較有利。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