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認兩邊得益 觀念需要磨合

中港基金互認醞釀將近三年,終於瓜熟蒂落,本港基金業早就引頸以待,能列舉的好處委實不少,最主要的是吸引國際基金落戶香港、賺取管理費用和帶動金融人才需求。不過,初始投資額各三千億元人民幣,與傳聞中的「六萬億元人民幣可買港股」期望相差甚遠。

投資習慣須慢慢養成,滬港通初期亦門庭冷落,至今天所用額度仍然甚少,炒熱的只是透過其他渠道流向細價股。基金互認初期有機會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不能抹殺其意義重大,開啟了一線門縫後自會愈開愈闊,中港金融同受裨益。

市場現時的主要關注是有多少內地資金會藉此南下,香港基金規模與內地相比小巫見大巫,北水的威力令人眼界大開,換成了基金會否正路一點?不過,據聞將被戲稱為「神創板」的深圳創業板炒至天翻地覆的,正是內地基金所為,基金經理質素與大媽可能無大分別,只是手上的注碼不同,一些「基民」只不過把基金當股票炒,欠缺基金應當長線投資的概念,一窩蜂造成股市更大波動。

香港投資者亦可透過購買內地基金北上,但相信金額不多,A股泡沫已相當嚴重,進入A股也可透過滬港通、ETF及將來的深港通。無論如何,中港均須為保障投資者多下工夫,尤其基金的透明度是重要一環,不可重蹈滬港通急就章的覆轍。

儘管天平上的砝碼不相稱,惟中國玉成其事的意圖明顯,內地投資渠道狹窄,上市公司數目及市值均僧多粥少,形成狂搶瘋漲,但中央另方面又擔心資金會大量外流,故此一直推行配額制。理論上,基金互認可起排洪作用,然而,現時中國股市在全球最火熱,內地投資者未必捨近圖遠;而多元化投資的觀念亦未形成,現時九成基金均投向股市,債券和商品沒有行情。

由於股市暢旺,內地基金近年的回報相當驚人,就算保本基金的回報率也可達三成;本港基金若強調穩定回報,可能不被瞧上眼。面對如斯龐大的市場,本港基金業認為是難得的大商機,但內地投資文化大相逕庭,恐怕短期難以適應。

香港希望借此成為「基金服務中心」,只不過是喝得頭啖湯,其他國家亦盼分享這個大餅,類似的「滬×通」、「深×通」和基金互認料陸續有來,香港日後相信將面對更多的競爭,挑戰與機遇並存,落實基金互認是一個里程碑,惟如何活化才是關鍵所在。